A股“牛短熊长”背后是市场生态的不成熟
成熟的资本市场不仅可以在发挥投融资功能的基础上的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公司治理,还能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发展。而现实中,中国股市连“晴雨表”的功能也埋没无痕,这与经济实际的增长状况有着巨大的背离。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长到2倍多,可股市依旧在3000多点徘徊,往往在一轮快速上涨过后就是长时间的阴跌,甚至在相当长的时期,让我们的决策者都认为股市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赌场”。出现这样的误导,怎能推动中国股市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呢?
A股“牛短熊长”的背后实际上是市场生态和股市文化的问题。如果说投资者都把股市当赌场,而融资者都把股民当成投机分子、赌徒,这样的市场生态就注定了难以有支撑经济的长线资金进入股市,只能是短线热钱,快进快出,击水打浪,制造波动。而一味追求资本利得的短线炒作行为不仅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不能创造价值,其自身的价值也在一次次的交易过程中折损。最终反映在行情上,只能是一轮又一轮的暴涨暴跌,减持套现,收割散户。
有人说,资本市场既是一个名利场,也是一个残酷的竞技场,其特有的财富分配的功能决定了它发展的历程会难以避免地经历一个野蛮而残酷的时期,但这绝非我们的终极目标。中国股市要想搞好,首先在股市文化上就要回归价值投资的正道。历史上,我国证券市场曾被当作国企脱贫解困的工具,片面强调市场的筹资功能;一大批质量低劣的企业为“圈钱”通过“包装”“伪装”而上市;在企业上市过程中,行政手段又控制上市资源,实行指标控制,人为制造资源紧张,也带来了腐败空间;二级市场上,股东用虚假信息欺骗公众,庄家进行操纵、黑箱操作。正是这些做法,使得A股“赌场论”盛行,而真正能支撑经济,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实现资本市场原始功能的价值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却无法生存。我们常说中国股市缺信心,其实不准确,准确地讲,是中国股市缺乏价值投资者的信心,缺乏制度保障来维持长期入市资金的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