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循环”背景下对A股改革的建议
首先,疏通“内循环”是当前更重要的任务。如果将国内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和企业的融资需求对接称为“内循环”,国内投融资需求与国外资本对接称为“外循环”,那么疏通“内循环”应该是当前更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方面,我国居民储蓄余额高达80万亿元,居全球第一,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极不相称,居民储蓄率也高达45%;另一方面,国内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直接融资的比重不到20%,远低于美国直接融资比重(接近90%)。疏通投融资的“内循环”,提高股权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既可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水平,又可以缓解优质股权类资产供不应求的局面,改善中国居民家庭的资产配置结构,从房地产领域部分转到金融领域。
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是疏通“内循环”的重中之重。这需要在提升监管水平、完善国企经营层的激励机制、更健全的法治环境、更稳定的政策预期以及提升民营企业家的长期信心和企业家精神等全方位发力。
其次,有序推进投融资的“外循环”。提升A股市场开放度,促进投融资的“外循环”,有利于引入国外金融机构的成熟理念,促进A股各方面的成熟发展。近年来不断提高QFII和RQFII的额度乃至近期取消额度限制,以及与港股互联互通机制的建立等,都有效提高了A股市场的开放度。但相比其他新兴市场,A股的开放度仍较低。我国股市中外资持有的股票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不足3%。相比之下,印度、中国台湾、韩国等其他新兴市场的外资占比均超过20%。
在外资持有A股市值占比明显低于其他新兴市场的情况下,取消QFII和RQFII额度并没有马上带来外资大量流入(取消之前的额度就没有用完),说明外资参与A股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主要基于市场判断以及资本进出自由的便利度。可见,提升A股的开放度一方面需要提升A股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能需要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节奏同步。
李迅雷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唐 军 中泰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
[1]上述数据截取时间为2020年9月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