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主要原因

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主要原因

不论牛市还是熊市,任何一个市场最本质的影响因素都是上市公司质量。受到经济周期和货币周期影响,任何国家的股市都会有正常波动。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向上,本来应该是牛长熊短,但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比较大,有时候股市调整会比较剧烈。其间也夹着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即监管影响,这源于中国监管不成熟和市场处于发育阶段所引起的监管波荡,监管部门承担监管与发展的双重目标决定了监管波动特性。

市场熊长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审批制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有一定的要求,但公司上市后可能“青春期”就过去了,开始产业更迭,所以审批制并没有保证中国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反而具有逆周期调节的特征: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才被批准其上市,上市以后,发展的最好时期过半或已经过去,其上市后发展没有更强,反而随产业更迭而丧失了发展的机遇,逐步被淘汰。对于高科技企业,并没有真正给予其好的评估。传统制造业方面,中国企业快速发展,迭代很快,很多制造企业前几年业绩不错,后边业绩下滑,也不能完全归咎于造假问题,企业生命周期和产业周期更迭过快亦是重要原因。也有很多公司自以为成为融资中心,进行相互担保,做起投机活动,这都归结为上市公司质量快速变差引发的总体牛市不长的问题。审批制和中国产业更迭的速度是不匹配的,导致了中国上市公司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很多好的高科技公司,由于前一两年没利润、没业绩,不能在中国上市,就去海外上市,而后靠资本市场支持走出了具有创新价值的道路。因此,光靠审批是筛选不出好公司的,反而引起上市名额的政策套利问题,真正的公司需要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国近几年做了重大改变,从试点到全面推进注册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让市场去筛选好公司。

中国上市公司的自我承诺体系也需要越来越强化。中国的上市公司和治理结构上多为依据监管披露信息,而在自我承诺方面做的不足。当今全世界推进的ESG就是要让企业注重环境、承担社会责任和治理,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到整体治理体系,让企业通过信息披露和自我承诺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现在需要更多地靠内省来提高自身质量,而不是靠逃避监管。投资者越来越看重企业的内在承诺和持续发展的意愿。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很多上市公司都把自己当成一个融资平台,而不是要做一个好公司,长期的公司、创新的公司、具有社会责任的公司,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筛选机制不足。随着市场机制的改革,特别是ETF的投资改革,2020年以来优质的好企业有溢价。被动投资是指数投资,只有好企业才能进入指数,企业越好,市值越大,在ETF中的比重越高,大量的ETF就会追加,越多的资金向着主流的股票集中。通过炒作思路来投资股票,慢慢都会被抛弃成垃圾股,这就是资本市场的力量分层公司。机构投资者、长期资金、国际投资者以及被动投资工具,会使得好股票成为真正的主流,中国的市场也能慢慢成为一个比较好的成熟的市场。

监管者应该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真实性、炒作特征给予监管,积极推动退市制度。注册制带来企业“宽进”,但如果企业做不好、过于炒作,也要把它剔除出去。近一两年,中国资本市场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已经比较顺了。

市场秩序、投资者结构也是导致股市牛短熊长的原因。中国股市散户太多,大型机构投资者太少,很难做出专业判断,跟风现象多,投资的风险承受力也比较弱。日本的上市公司每年或半年都会发一些彩页,发放给中小投资者,向中小投资者介绍上市公司的情况、经营特点,欢迎他们到公司参观以及关注公司,向他们发放小礼品。中国上市公司没有人去做这些事情,并未把中小投资者真正当做需要尊重的股东来看待,这很成问题。中国上市公司很多都是被大股东操纵的公司,虽然中小投资者比较分散,力量薄弱,但汇集起来也会影响股票市场。中国的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方面还很不成熟,尤其是对一些突发事件、风险事件的应对经验不够。这些都很容易给股市、给资本市场带来比较大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