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25年10月14日
序
古代嶺南地區文化之發展,相對于中原地區而言,是較為遲緩的,存世碑刻數量亦較少。在勒碑刻石成風的秦漢時期,中原流傳至今的碑刻數以百千計,而嶺南地區卻屈指可數,清人龔自珍因而感慨道:「我生不恨與歐異,但恨金石天南貧。」近世論者,每引此語以狀嶺南金石之貧乏。其實,榷而論之,嶺南碑刻,無論數量,抑或品質,都有其值得稱道之處,故學者蔡寒瓊先生復有「莫歎南天金石貧」之句。
清代乾隆年間,大興翁方綱三次出任廣東學政。在粵八載,遍涉嶺南,捫崖剔蘚,羅撅稽究,搜得金石刻畫文字共五百六十二種,著為《粵東金石略》凡九卷(附《九曜石考》二卷)。書中按當時地域分類,記載金石名稱、地點、年代及撰書人名、行數、字徑、題跋等。此乃翁氏在粵考察、輯錄、研究金石之重要成果。也是廣東歷史上第一部金石學著作,影響深遠,言其開啟廣東金石之學,似不為過譽。後來阮元主編《廣東通志》,其《金石略》多採用此書材料。
翁方綱是清代著名學者,治經術,精鑒賞,長於考據、金石之學,著述豐厚,除《粵東金石略》外,尚有《春秋分年繋傳表》、《兩漢金石記》、《復初齋詩文集》、《藥洲詩話》等。翁氏還是一位卓著聲望的詩人和書法家。在書法史上,他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並稱「翁劉成鐵」四大家,是中國學術史和藝術史上卓有建樹的人物。
世異時移,而《粵東金石略》一書依然享譽學林,為粵中士人所重視,愛其書,更敬其人。於今更有歐廣勇、伍慶祿二先生,奮發卓勵,以發明正道為己任,足跡遍於粵中山水,費時二十載,搜訪金石碑版,著為《粵東金石略補註》,考鏡辨章,補闕釐正,俾翁氏之書臻於完善。其有裨於當今學術,良非淺鮮也。翁氏有知,合當頷慰九原矣。
承作者以書稿見示,並囑作序。余不揣淺陋,披覽之餘,爰書數語於卷端,是為序云。
龍巖林雅傑謹識于羊石聽月軒
歲次丙戌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