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府志》兩則
2025年10月14日
《廣州府志》兩則
藥洲一名石州,在城內古甕城西。今提學署中,即其遺跡也。志載南漢劉龑鑿湖五百餘丈,聚方士煉藥於此。督學張明先以宋許彥先詩有「花藥氤氳海上洲」之句,謂是曾栽紅藥,故名藥洲,非因煉藥而得名也。但粵中不見芍藥之植,按謝眺詩「紅藥當階翻」,固指芍藥,此云「花藥」,或栽花種藥而云然歟。熙寧、元豐間,士大夫元夕、上元泛舟觴詠,亦或於此避暑。至嘉定中,經略陳峴疏鑿之,輦石為山,建堂其中。後有白蓮池,池建奉真觀以祀五仙,湖接東澳之流為女溪。南有千秋寺,北有八賢堂。明洪武三年,辟寺址為按察司署,改觀址為市舶公館,移奉五仙於坡山。正統二年,建濂溪書院。成化四年,參政張瓚建光霽亭,七年建愛蓮亭。嘉靖初遷書院於粵秀山麓,改為提學署。及平藩時遷署育賢坊。至康熙四十八年,督學張明先始復之。想古藥洲,地連南苑,即南漢白龍見南苑者是也,形勝廣闊。宋時相去未遠,故稱盛焉。明時八景,有「藥州春曉」,則風流猶在也。厥後久淤,變同陵谷。至改學署時,亦已蹙矣。迄今街名曰仙湖,曰九曜,曰西湖,曰觀蓮,或即五百餘丈之所際也歟。
九曜石在古藥州水中,南漢劉龑鑿湖瀦水,中有九曜石。志云「南漢時罰罪人移自太湖及三江所產者」,學使張明先駁之,以為韶石多類此,未必遠取以置此也。士大夫浮舟遊覽,多刻姓名年月於石。今並志於後。志所載石刻文八條,訛舛遺漏,悉不足據,今不復贅。按九曜石,學署僅有其八,其一在藩署二堂東院中,以磚砌臺貯之。石高三尺許,上刻「藥州」二字,左行書米芾元章題。其旁有題詞,漫漶不可識。此當移歸學署,惜無有好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