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南海神廣利王廟碑
南海神廣利王廟碑。使持節袁州諸軍事、守袁州刺史韓愈撰,使持節循州軍事、守循州刺史陳諫書王象之《碑目》云「並篆額」。元和十五年十月一日建。按碑稱「元和十二年,詔用前尚書右丞、國子祭酒、魯國孔公為廣州刺史。至州之明年將夏,祝冊自京師至」云云。明年祀歸,又廣廟宮而大之。明年其時,公又因往咸願,刻廟石以著厥美。是碑作於十五年無疑。而《廣州志》以為十二年所作,誤也。《廣州志》又以此碑為宋循州刺史陳諫重書。今碑並無「重書」字,宋時職官無「刺史」之名,而陳諫系於唐時為循州刺史,又於元和初刺封州,則碑為當時所書無疑矣。纂志者或以為韓公雄文,宜出韓自書。不知是年之春,公已到袁州,九月召拜國子祭酒,冬暮至京師。碑中所云「明年其時」者,乃指立夏氣之時,是碑蓋在袁州作也。碑尾云「十月一日建」,則書字於石時公去粵已久矣。
又按鄭氏《通志·金石略》載隋唐碑,於歐、虞等以書名者,並分別其人於後,而以所書之碑類次記之。其敘陳諫書凡二種,廣州南海神廟碑,昭義軍節度使辛秘碑。次於韋縱之後,唐元度之前。則陳諫在當時以書名,而今知之,尚賴有此碑耳。奈何撰《廣州志》者誣以為宋人哉。
此碑書字尚有晉人遺意,在殿側東廊。歐陽公《集古錄》云:「以余家舊藏集本挍之皆同。」惟集本云「蜿蜿蜒蜒」而碑云「蜿蜿虵虵」小異,當以碑為正。
碑陰凡四段。
最上一段:「熙寧歲次癸丑十二月丙申,距甲寅六月辛未,府帥諫議程公凡四謁南海廣利昭順王,蓋將天子之命求雨於神,而兩禱兩謝之,獲應頗異。前太守有一至廟下已二十餘年而後寂寥無傳。今公戾止,何其偉歟。亦足為靈宮一時之盛事,資邦人百年之美談也。時獻官黃稹、趙光弼,攝奉禮黎獻臣,攝大祝富臨輒記於退之之碑陰云。公之子德叟、義叟陪位。」
第二段:「皇祐二年孟秋庚寅,偕陸仲息子強、丁寶臣元珍、李徽之休甫、王逢會之,劉竦子上竭廣利王,夕宿廟下。祖無擇擇之記,彈琴道士何可從鐫字,僧宗淨同行。」後小字云:「吉陵蕭可相同男洪濤於萬曆丙申九月建醮,三年乙亥九月又申懺謝題記」。
第三段中云:「宗道從事於廣,並今三拜祠下。熙寧壬子三月權發遣轉運使公事向宗道題。」左云:「明萬曆己丑冬,郡人劉克修、克治、克平、徐明遠謁祠下,陟章邛,登西臺。信道士,省玄許。」後八分書四小字云:「朱完後至。」右云:「嘉靖二十九年仲春丙午,黃佐才伯偕門人徐兆先履漸、黎民表惟敬、梁孜舜伯伏謁廟下,謹題。」
第四段:「端平丙申三月,清江彭鉉詣祠,蕆祀事,登浴日亭,訪韓碑,誦坡句,摹本而歸,刻名碑陰。時廬山胡泳與其季泓偕行。」
碑左側,「儒以嘉靖壬午蒞官,寔領嶺東,往來海道,多賴神祐。茲挈家還山,敬謁祠下告行。歲丙戌三月,廣東按察司副使、吳興施儒聘之」題名。
碑右側,「萬曆癸巳四月八日,瓊台王弘誨紹傳偕文學梁紹裘少仲、鐘昌辰維樞、門人翟繩祖從先、梁子壽伯遐、楊惟忠茂英游羅浮,拜謁祠下,題名碑石。長子汝龍,婿黃廉侍」。
〔註〕碑今仍在神廟頭門東側,有新建碑亭遮護。碑高二點四七米,寬一點一三米,韓文碑字徑約寸,二十四行,行二十五字,保存尚好。碑陰缺右上角,損「熙寧歲次癸丑十」等三十五字。第三段「左云」、「右云」翁記有誤,左右應顛倒。碑左側刻字尚好,下端增清嘉慶、道光間兩段題名。碑右側刻字已泐,不可卒讀。(圖四十七—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