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補〕清鄭君六藝論碑
清鄭君六藝論碑,置於廣雅書院無邪樓前。碑高二點九八米,寬一點八五米。白石,篆書。吳大澂書。「文化大革命」期間,該碑被抹上一層水泥,至今仍未恢復。碑文錄如左:
鄭君六藝論
六藝者,圖所生也。《春秋公羊傳》,徐彥疏。
河圖洛書,皆天神言語所以教告王者也。《詩·大雅·文王敘》,孔穎達正義。
易者,陰陽之象。天地之所變化,政教之所生。自人皇初起。孔穎達《禮記正議·敘》。羅泌《路史前紀五》,羅苹註。
遂皇之後歷六紀九十一代至宓羲始作十二言之教,以亨君臣之別。《禮記正議·敘》,羅泌《路史後紀一》,羅苹註。
宓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消息。」無文字,謂之《易》。朱震漢上《易傳》卷八。
孔子求書,得黃帝元孫帝魁之書,詣秦穆公凡三千三百三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侯》。王應麟《玉海》卷三十七引鄭元論。
若堯知命在舜,舜知命在禹,猶求於群臣,舉於側陋。上下交讓,務在服人。孔子曰:「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之謂也。《書·堯典》,孔穎達正義。
詩者,弦歌諷喻之聲也。虞世南《北堂書鈔》卷十,《太平御覽》卷六百八。
自書契之興,朴略尚質。面稱不為讕,目讕不為謗。君臣之接如朋友然,在於懇誠而已。斯道稍衰,奸偽以生,上下相犯。及其制禮尊君卑臣,君道剛嚴,臣道柔順。於是箴闌者稀,情志不通。故作詩以誦其美而譏其過。《詩譜敘》疏。
唐虞始道其初,至周分為六詩。《詩》毛詩國風,孔穎達正義。
河間獻王好學,其博士毛公善說《詩》,獻王號之曰「毛詩」,未有若今傳訓章句。同上。
註《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別也。
春秋緯演,孔圖云:「詩會五際六情。」《泛曆樞》云:「午、亥之際為革命,卯、酉之際為改正。辰在天門,出入侯聽,卯,天保也。酉,祈父也;午,采芑也;亥,大明也。然則亥為革命,一際也;亥又為天門,出入侯聽,二際也;卯為陰陽交際,三際也;午為陽謝陰興,四際也;酉為陰盛陽微,五際也。其六情者,則《春秋》之喜、怒、哀、樂、好、惡是也。」並同上。
文王創業至魯僖間,《商頌》不在數矣。孔子刪《詩》時錄此五章,豈無意哉!商邑翼翼,四方有極。我有嘉客,亦不夷釋。豈能忘哉。景山商墳,墓之所在也。商邑之大,豈無賢才哉!松柏仄仄,在於斲而遷之。方斲而敬承之、以用之爾。松柏小材,有挺而整布;眾楹大材,有閑而靜別。旣各得施,則寢成而孔安矣。共成群材而任以成國,則人君高共仰成矣。是綢繆牅戶之義也。《路史後紀》下,羅苹註。
禮者,敘尊卑之制,崇敬讓之節也。《北堂書鈔》卷九十五。
漢興,始於魯淹中得古《禮》五十七篇,其十七篇與今《儀禮》同。其餘四十篇藏在秘府,謂之「逸禮」。其投壺禮亦此類也。《禮記·武器正義》。
漢興,高堂生得《禮》七十七篇。《禮記·武器正義》。後得孔子壁中古文《禮》凡五十六篇。一作五十七篇。其中十七篇與高堂生所傳同而字多異,其十七篇外則「逸禮」是也。《禮記·敘》正義,又《武器正義》。
《周官》,壁中所得六篇。《禮記·敘》正義。
案《漢書·藝文志·儒林傳》云,傅《禮》者十三家,唯高堂生及五傳弟子戴德、戴聖名在也。又案,《儒林傳》云:漢興,高堂生傳《禮》十七篇,而魯徐生善為頌。孝文時,徐生以頌為禮官大夫,瑕丘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孟卿,東海人,事蕭奮。以授戴德、戴聖。同上。
今《禮》行於世者,戴德、戴聖之學也。戴德傳《禮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同上。
《春秋》者,國史所記人君動作之事也。左史所記為《春秋》,右史所記為《尚書》。《公羊傳》徐彥疏,《太平御覽》卷六百八。引云:《春秋》者,古史所記之制動作之事也。
治《公羊》者,胡母生,董仲舒。董仲舒弟子嬴公,嬴公弟子眭孟,眭孟弟子莊彭祖及顏安樂,安樂弟子陰豐、劉向、王彥。《公羊傳》疏。
左氏善於禮,公羊善於讖,穀梁善於經。《春秋穀梁傳》敘,楊士勳疏。
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淵,故作《孝經》以總會之。《孝經·敘》疏。元又為之註。《唐會要》。
光緒十五年,歲在己丑春王正月,署理河南、山東河道總督,廣東巡撫,吳縣吳大澂書。(圖一四七—一四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