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2017年1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等三部委正式公布“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及世界一流建设学科(465个)名单。各省份也纷纷出台了本省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在“双一流”背景下,以大学排名为主要形式的大学评价日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书共计四章,约16万字,其中约10万字由王伟伟负责撰写,约6万字由李兴国负责撰写。第一章为大学评价的综述,第二章为大学评价的影响,第三章为“双一流”背景下的学科评价,第四章为大学评价的优化。每章涵盖一个研究领域,每节选取一个研究重点,这些研究重点既是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细化研究的体现,也是工作和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本书既注重在常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提出大学知名度等),又注重实证研究(如对一流大学的学科评价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参考性。

大学评价是什么?作用怎样?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我们必须首要回答的问题。在总述大学评价的相关概念、积极与消极影响以及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后,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2002—2014年发表在17家高等教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的大学评价科研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试图全方位、多角度探寻大学评价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促进大学评价研究的科学和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大学评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客观存在,有其必然性,且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对高等教育机构及学生、大学、政府、社会等利益相关者产生重要影响,改变了高等教育风景。本章围绕大学评价对ESI指标、大学知名度、大学招生、高校录取分数线与大学合并的影响分别展开研究。

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只有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才有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就必须认清现有学科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将学科放到世界范围内来进行比较。本书以当前世界范围公认的较权威的学科绩效评估工具ESI作为数据来源,分别对普通高校、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现状与建设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按照高等教育分层分类的指导思想,宏观上,在分析了当前国内大学评价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微观上,分别对工信部直属高校、教育部直属财经类高校、地方高水平大学、河北省重点高校的学科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对策,为制定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推进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本书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国内外该领域专家学者的前期成果,己将引用或参考过的文献在文后一一列出,在此对各位专家学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李兴国老师的辛苦付出。

此书是对“中国大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的初步探索,虽在写作过程中已竭尽全力,但难免有疏漏之处,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王伟伟

2020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