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结论

三、研究结论

(一)研究成果数量从剧烈波动趋向逐渐平稳

2002—2014年间大学评价研究论文数量变动情况反映了国内学术界对大学评价这一“舶来品”关注热度和态度的变化。2002—2006年是国内学术界开始认识大学评价的阶段,这一时期论文的数量快速增长,五年间翻了一番。然而从2007年开始,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入,大学排名的负面问题开始暴露,学界开始反思甚至质疑大学排名的合理性和社会价值,论文的数量也从峰值的20篇跌至2011年谷底的9篇。自2012年始,随着大学评价体系的自我矫正和逐步完善,大学评价研究又开始升温,最近几年论文数量都在10篇以上,并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二)论文的期刊、机构和地区分布不均

首先,来源期刊分布不均。大学评价的158篇论文分布在16种高等教育核心期刊中刊均载文量为10篇,有7种期刊的载文量大于10篇,9种期刊的载文量低于10篇;其次,论文产出机构聚集于少数高水平大学。共有84家机构发表了大学评价论文,其中只发表过1篇论文的机构有64家,占机构总数的76.19%。论文主要来源于985高校和211高校,发文数占论文总数的90%;最后,论文主要来源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5省(市)论文数占全国论文总数的60%。有14个省份发文数量在10篇以下,有13个省份没有发表过大学评价相关论文。

(三)大学评价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

大学评价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为21人,发表论文46篇,占全部论文的29%,比普赖斯定律规定的标准低21%,表明该领域多为瞬时作者,缺乏对大学评价的长期和持续性关注,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体尚未形成。从作者的职称和专业背景角度来看,作者以高级职称为主,占比约为40%,博士生和硕士生占全部作者的比例为21%,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作者群体中有54%的人拥有高等教育学专业背景,还有46%的作者来自其他专业领域。作者群体的专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相互交叉、融合,激发新的学术思想火花,促进大学评价研究的繁荣发展。

(四)大学评价论文研究主题分布较为分散

大学评价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分布在价值取向、指标体系、评估制度、评价方法和社会影响五个领域。总体而言,主题分布较为平均,没有哪一种研究主题占据绝对优势。关注大学评价价值取向的论文最多,约占三分之一;关注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的论文各占约五分之一;关注大学评价方法和社会影响的论文相对比重较低。

(五)大学评价研究论文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

从论文的研究范式角度看,结构主义范式的论文占据绝对优势,占全部论文的61%,比位居第二名的实证主义范式高38个百分点,经验主义范式的论文占比为15%左右,人本主义范式的论文仅有1篇。结构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以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概念分析为主,可见,大学评价研究论文仍以定性分析为主,以定量研究为主的实证研究范式论文相对欠缺,是国内大学评价研究未来应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