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效应和名校效应

四、抑制效应和名校效应

(一)招生人数抑制效应对列联表的影响

在完全市场环境条件下,“大学评价排名”将通过正向影响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进而影响“录取分数排名”。例如:一所大学的大学评价排名上升,会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录取分数线自然水涨船高。然而,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大学的招生人数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是外生变量,不受“大学评价排名”的直接影响。在此情况下,“大学评价排名”如果与“招生人数”同向变动,则“大学评价排名”对“录取分数排名”的影响将被减弱,这种效应可称为“抑制效应”。如:“大学评价排名”上升,本来趋向引起“录取分数排名”也上升,但若“招生人数”也显著增加,则会一定程度抑制“录取分数排名”的上升,使后者不变甚至下降;若“大学评价排名”下降,趋向引起“录取分数排名”也下降,但若“招生人数”也显著减少,则会抑制“录取分数排名”的下降,使后者不变甚至上升。

表2-14 招生人数对录取分数排名的影响

“大学评价排名”与“录取分数排名”二维列联表中对角线上的数据,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同向变化,对角线上的学校个数越多,说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越显著。现在检验表2-12和表2-13中非对角线上的6种非同向变化情形:(↑,↓)、(↓,↑)、(-,↑)、(-,↓)、(↑,-)、(↓,-)学校的个数,以及这些学校中有多少受到了招生人数抑制效应的影响。这里假定:2008—2012年,前后两年招生人数之和的增减量若超过5%,则认为招生人数有显著变化。应当指出,研究对象均为全国最优秀的“985高校”,报考此类学校的为全国最优秀的考生,因而,录取分数线对招生人数的变化异常敏感,假定5%的招生人数变化率是相对合理的。

从表2-15、表2-16可见:武书连二维表中不在对角线上的21所学校中有11所受到招生人数变化的抑制影响,邱均平二维表中不在对角线上的20所学校中有9所受到招生人数变化的抑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影响传导机制被扭曲,致使二者之间的同向相关关系有显著的降低。

(二)名校效应对列联表的影响

所谓“名校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就是对中国顶尖的高校(如C9)[1],人们心理上存在高度的认可,这种认可是长期形成的,短期不容易发生改变。名校效应对列联表的影响主要针对(X,Y)的(↓,↑)、(-,↑)两种情形。即“大学评价排名”下降或不变,而“录取分数排名”却上升。名校效应的存在,使“大学评价排名”对“录取分数排名”影响的显著性相对名校而言有所降低。目前国内对“名校”没有统一的定义,本书将名校定义为“C9高校”和在两个大学评价中均排名前10名的高校。

在武书连大学评价中,有6所学校存在名校效应: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008—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的排名逐年下降,从2008年的第10名降到12年的第15名,但是录取分数排名反而连年上升,从2008年的第36名升到12年的第19名。其中固然有招生人数减少的抑制效应,但更主要的则是西安交大在河北省考生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种名校心理效应使“大学评价”排名与“录取分数”排名呈现反向变化。在邱均平大学评价中,也有6所学校存在名校效应: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2008—2012年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三校的大学评价排名保持不变,但是录取分数排名却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2-15 武书连二维列联表中非对角线上学校影响效应统计

(续表)

数据来源: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报考指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武书连.挑大学选专业2008—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表2-16 邱均平二维列联表中非对角线上学校影响效应统计

(续表)

数据来源: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报考指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邱均平,等.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08-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三)抑制效应和名校效应的综合影响

从表2-15和表2-16可见,抑制效应和名校效应对列联表的影响不是独立的,有的学校同时受到两种效应的影响。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这种情况下,X和Y之间相关的显著性将更为降低。武书连和邱均平列联表中都有13所学校受到以上两种效应的影响,若排除掉存在抑制效应和名校效应的观测,则两个列联表中均还有25个有效观测。在以上有效观测中,两个列联表X和Y存在正向关联的分别是17个、18个。据此,可得出两个大学评价与录取分数排名列联表中正向关联度分别为68%、72%。此外,两个大学评价中有效观测的大学评价排名和录取分数排名列联表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变量相关性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