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河北省高校ESI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

五、加快河北省高校ESI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提高重视,加强谋划

由于ESI数据库的客观性与时效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及第三方评价机构均将其纳入学科绩效考评体系。如教育部第三轮、第四轮学科评估体系均引入“ESI高被引论文”指标;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2011计划)将申报学科是否进入ESI前1%作为申报“科学前沿类”协同创新平台的前提条件;各省份出台的“双一流”建设方案中,很多都将进入ESI前1%或1‰作为学科建设目标和考核验收指标;美国的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中国校友会网、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大学排名机构也将ESI指标引入评价体系。可见,ESI作为一种科学的学科绩效评价指标,已得到各方面广泛认同。建议河北省政府相关部门、省属重点高校也应进一步提高对ESI学科建设的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将其纳入“双一流”建设目标之一,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例如各高校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研究生指标、平台建设等方面,对ESI优势或潜力学科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二)建立团队,学科交叉

ESI的学科分类比较宽泛,与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学科分类标准不同,如ESI的工程学一个学科就可对应我国工学门类下的近30个一级学科。ESI学科的这种分类特点体现了其注重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一种“大学科”格局。因此,河北省高校在制定ESI学科发展规划时,也不能依靠某个学科单打独斗,而要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协同作战。例如,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启动了ESI学科建设计划,提出了1个ESI前1‰和5个ESI前1%的建设任务,分“一流学科引领”“一流学科提升”和“一流学科培育”等三类项目实施,给予每个项目1000万到1亿元不等的资金支持。2014年至2016年共资助项目200余项,经费总额达2300余万元。每个项目组均为由首席科学家牵头的协同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一般由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首席科学家根据本学科领域和方向建设需要,自主选择创新团队成员和规模,跨学科交叉组建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技术研究。自项目实施以来,该校的ESI学科排名实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预期效果。

(三)瞄准前沿,研究热点

ESI学科排名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论文的“总被引频次”,该指标体现了某学科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要增加论文的被引次数,一方面固然要提升论文的写作水平,然而更重要的是注重研究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因为学科前沿和热点是该领域大多数学者都在关注的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主流,只有紧密跟踪研究学科前沿和热点,才能与其他学者产生学术共鸣,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进而增加论文的引用频次。生命科学作为21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学科领域之一,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特征是对高新技术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例如,“未来的基因测序技术将不再以任何生物化学反应为原理,而是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和有关的光电技术所设计出的装置直接读出DNA的序列”。河北省高校应高度重视发展生命科学学科,依托现有的优势学科,加强工科、理科、医科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培育新的学科方向,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

(四)整合资源,打造高峰

河北省高校现有ESI学科数量少,后备潜力学科也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决定了河北省高校ESI学科建设思路不能谋求“全面开花”,而应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即使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其学科也并不全都是“世界一流”水平。高校拥有的学科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没有重点、平均用力,则各个学科发展速度都较慢,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也不高。作为地方高校,首先要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不能盲目追求“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地方高校区别于部属高校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地方高校不应将追求ESI前1%学科数量作为发展目标,而应强化自身的学科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全校学科资源,全力支持现有ESI前1%学科做大做强,努力打造学科高峰,争取实现ESI1‰学科的突破,以优势学科的率先发展,带动相关学科群的整体发展。

(五)绩效考核,动态调整

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出台的本义为“打破身份固化,弥补竞争缺失”,河北省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也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学科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机制,鼓励竞争,优胜劣汰。对入围“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高校,省教育主管部门要督促其制定科学的学科发展规划和经费预算,借助第三方机构力量,动态监测学科建设过程,及时向高校反馈存在的问题。省财政部门要安排“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在一个建设周期结束时,按照各学科考核验收结果,对考核“优秀”的学科,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在下一建设周期内增加资金支持力度。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科,应按比例减少甚至取消下一建设周期的资助。这样,才能激发各高校和学科的内生活力和发展动力,形成各学科争先恐后、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进而促进全省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