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评价
研究界对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界定较多,并无明确的指称。金保华等认为是“地方所属的‘211工程’大学与‘省部共建’的地方大学,兼具地方性与高水平两大特点”[84];陈杰等认为是“非中央部委所属,在地方院校中担当‘领头羊’‘排头兵’角色的大学,是特色与质量的统一体”[85];周险峰等认为是“带有行政意味的非学术概念,一是指在某行政区划内水平较高的大学,二是指省属大学中水平较高的大学”[86]。本节将地方高水平大学界定为已列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的、管理权限上由地方行政部门主管的普通高等学校。在已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中,地方高水平大学共47所,占比约34.3%。
学科优势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区别于其他地方高校的关键,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地方高水平大学已进入“国家队”,但因地方主管、地方财政拨款等特性决定了其在资源配置、学科人才、学科平台等方面无法与“双一流”建设中的部属高校相比拟。而“双一流”建设以五年为周期的滚动淘汰机制又倒逼这些地方高水平大学必须跟上甚至赶超“双一流”建设中的部属高校的步伐。
从既有研究成果看,理论界对“双一流”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探讨角度多样。如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挑战与机遇[87],地方高校一流学科的成长逻辑[88],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路径依赖[89],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定位[90],基于困境、问题[91]或实践经验[92]的路径研究等。现有研究多为定性分析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路径,而对于已经进入“国家队”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情况关注较少。为此,基于ESI数据库,以已经进入“国家队”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为研究主体,运用因子分析对学科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其学科发展现状;为适应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发展的要求,分类提出发展策略,也为已经进入或正在冲击“双一流”的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