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评价与大学知名度
(一)大学知名度
“知名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某人或某事物被社会、公众知道熟悉的程度”;李强在《知名度之研究》一文中指出:“知名度是特定社会客体的名称被一定范围内的公众知晓的程度,一般用知晓公众占公众的百分比来表示。”[50]
1.评价主体范围的确定
评价主体的选取一定要有针对性,例如,在对某一商品的质量进行评价时,所选择的评价主体就应该是正在使用该商品的“消费者”,他们最有发言权,反映的意见最有时效性,最后得出的结果也才会令人信服,因此,本节选择高考生作为评价主体。诚然,如果选择大学在校生来研究这个问题也许会有更多的思路,但为了获取研究的最大价值,基于以下理论确定了该评价主体。
(1)理性行动者理论。理性行动者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古典微观经济学,该理论基于“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揭示了人们总是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和追求最有利于主体自身的经济方案,寻求利益最大化。高考生虽然年龄较小,经验尚浅,但其填报的志愿是在多个方案面前经过综合分析,做出的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因此,志愿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具有充分的理性与实践逻辑性。
(2)利益驱动理论。“利益”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被解释为:“人们通过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51]。换言之,利益就是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一切的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王伟光在《利益论》中也指出:“人的需要、利益触发了人发生行为的思想动机,从而启动了人的行为。”[52]因此,有人就会有需要、利益,进而就会产生行为,而且利益相关度将与执行力成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利益相关度越高,执行力也就越强。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利益相关度不同,不同的主体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越是当事人(高考生),在选择时会越慎重,因为这样一次选择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因此,高考生会通过多种渠道来搜集尽可能多的学校信息,同时借鉴父母、老师、兄长等多个主体的意见,最终做出的选择——志愿也就成为各种信息综合的结果。
(3)群体决策理论。群体决策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最早是由Black D.于1948年提出来的,我国对于群体决策理论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群体决策是群体成员作为决策主体,从多个方案中选出最优或最满意方案的决策活动,是该群体对特定事物、对象等共同认识的结果。在群体决策过程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最终达到“1+1>2”的增效作用。
在填报志愿时,正是由于高考生这一群体作为决策主体,各自做出最优或最满意的决定,最终形成了高考生对某所大学的共同认识——大学录取分数线。因此,理应由高考生作为评价主体。
“知名度”具有抽象性,比如说,某所大学的知名度很高,那么究竟有多高?高到什么程度?用语言很难说清楚。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它充分应用了数学时才算很好的发展了。”[53]因此,本书将通过公式计算,对大学知名度进行客观量化。
2.计算公式的选取
集体选择,即“通过若干人对事物进行的主观判断,得出一个代表集体公断的行为”[54]。集体选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评价主体确定后,选取大学录取分数线在各省的排名作为计算指标,因为录取分数线是当地高考生集体选择的结果,集中反映了该省高考生对某所大学的了解程度,是大学知名度的一种表现形式。本书选取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Z代表大学知名度,P代表大学,Pi代表大学在i省录取分数线的排名,Ti代表i省大学知名度的调节系数。
(二)大学评价
大学评价是“一些评价机构人为地遴选出多项或单项指标,经过一定的权重处理后,对大学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或单项评价,并按积分高低次序进行排列的方法”[55]。
大学评价最早开始于美国,随后,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评估机构和媒体也纷纷推出大学排行榜。我国的一些民间机构和团体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尝试对国内大学进行评价,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参评的机构众多,评价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本节选取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民间大学评价进行研究,分别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大学评价,简称武书连大学评价与邱均平大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