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办学资源情况分析
本研究选取学科平台、科研平台、教学平台、高端人才、高端成果等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对五校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见表4-6。
表4-6 教育部直属财经类高校高端办学资源情况

注:数据主要源自各高校网站。国家重点学科N/M表示一级重点学科N个,二级重点学科M个;毕业博士生数为2013年毕业生数,源于武书连《挑大学选专业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一)学科平台
(1)国家重点学科。5所高校共拥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14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在央财,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则较为均匀,西财和中南财各有4个,上财有3个,外经贸有2个。5所高校都拥有应用经济学方向国家重点学科,但在理论经济学方面却仅上财和西财各有1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没有一所学校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2)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一级博士点体现学科综合实力和水平,一级硕士点则反映优势学科储备,代表了学科发展潜力。五校一级博士点数差别不大,为4~6个,而一级硕士点分布相差则较为悬殊,数量最多的是上财和中南财,各有16个和15个,西财和央财各有11个和10个,外经贸一级硕士点数量最少,为8个,仅为上财的一半。上财和中南财不仅博士点数量最多,且硕士点数量也占绝对优势,学科发展前景较好,外经贸学科发展后劲则相对不足。
(二)教学科研平台
(1)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课、特色专业和教学团队是反映高校教学平台建设水平的三项重要指标。5所高校的国家特色专业和教学团队指标相差不大,而在国家级精品课方面,外经贸和中南财分别为16门和15门,数量上占有绝对领先优势,是其他三校的2~5倍。相对而言,中南财和外经贸的教学平台最为完善,上财、央财和西财在教学平台建设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2)科研平台。985学科平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博士后流动站是反映科研创新能力的代表性指标。985学科平台主要面向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全国拥有平台的高校共33所。五校中有4所拥有平台,只有外经贸无平台;教育部在全国66所高校设立了151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入选基地在该领域为全国一流水平,5所高校均有1个基地;设立博士后流动站高校在本学科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较高学术水平。五校有博士后流动站23个,其中上财6个,央财和中南财各5个,外经贸和西财分别为4个和3个。
(三)高端人才和成果
(1)高端人才。选取长江学者、博导数等指标反映学校高端人才状况。其中,前项指标反映高端人才质量,后项指标代表高端人才数量储备。上财无论是高端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在5所高校中均排名第一,且有较大领先优势;西财高端人才指标排名位居第二,博导数量优势比较突出;央财在长江学者指标上与西财相差不大,但是在博导数量指标上与西财相差悬殊;中南财和外经贸在该项指标上平分秋色,外经贸在高端人才质量上占据较大优势,而中南财在高端人才数量上大幅领先。
(2)高端成果。选取1999—2013年全国优博论文数[109]、提名论文数、2013年毕业博士数三项指标反映高端成果。其中,前两个指标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后一个指标反映人才培养数量。上财、西财和中南财高端人才和成果产出基本相当,并以较大优势领先央财和外经贸。在高端成果指标上,央财表现最差,不仅博士生培养规模较小,而且没有获过一篇全国优博论文或提名论文,与拥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的地位极其不称。外经贸的劣势在于博士生培养规模太小,每年仅毕业100人左右,这与其在国家重点学科、一级硕士点、985学科平台、博导数量等指标上的明显劣势有很大关系。
(四)学科评估与办学资源对比
通过对5所高校学科评估表现与高端办学资源的对比,发现存在“强校趋强,弱校趋弱”的马太效应。在高端办学资源上,上财和央财在绝大多数指标上拥有领先优势。5所高校中,上财学科布局最全、高端人才资源最集中、高端成果产出最丰富;央财则拥有财经类高校中唯一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教学科研平台资源也居五校前列。相对而言,外经贸的高端办学资源最为匮乏,主要体现在:缺少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学科和一级硕士点数量偏少、高端师资数量和质量劣势明显、博士生培养规模偏小等。
5所高校的学科评估表现与其拥有的高端办学资源情况高度一致。上财拥有的高端办学资源最丰富,学科评估得分及排名也最佳。而外经贸由于在高端办学资源各项指标上的明显劣势,致使其学科评估结果也相对最差。学科评估结果直接影响一所高校的学科声誉,好的学科评估结果可扩大该学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聚集更多的优秀办学资源,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反之,差的学科评估结果使学科对优质办学资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减弱,将使学科发展陷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