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知名度的量化模型
知名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本书将从如下两个方面对知名度进行客观量化。
(一)基于录取分数线排名的平均情况确定的知名度排名
在不考虑人口、地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取Ti=1/29,根据2009—2011年“985”大学在各省录取分数线的排名,按照公式计算,得出该方面的大学知名度排名,在此只选取部分院校列出(见表2-4)。
表2-4 2009—2011年部分大学基于录取分数线排名的平均情况确定的知名度排名

所选的37所“985”大学在2009—2011年的大学知名度排名中,大部分院校的排名基本稳定,如清华大学稳居第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一直处在第4名的位置。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稳中有动。如,同济大学连续3年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而北京理工大学3年以来则一直是下滑的趋势,下降幅度达到5名。
(二)基于人口比例确定的知名度排名
一个地区的人口越多,相应地高考生也会越多,因此,可以近似地认为一省的人口比例就是该省高考生的比例。取Ti=i省人口数/全国人口数,根据各个省份的人口情况,按照公式计算,得出该方面的大学知名度排名,在此只列出部分院校(见表2-5)。
表2-5 2009—2011年部分大学基于人口比例确定的知名度排名

无论是基于平均情况得出的知名度排名还是基于人口比例得出的知名度排名,学校的排名情况都基本稳定,多数为临近名次的互换。以武汉大学为例,在前者的排名中该校处在了19名附近,在后者的排名中也是在19名的位置上下波动。但是也有例外。有些学校在两种知名度排名中都处在上升趋势,如,同济大学在前者的排名中上升幅度达到7名,在后者的排名中上升幅度也是7名;还有些学校则一直处于下滑的趋势,如,北京理工大学在前者排名中的下降幅度达到5名,在后者排名中的下降幅度达到6名,应该引起足够的警觉。
综合分析,可以归纳出大学知名度排名变化呈现出的特点:第一,大学知名度具有可变性,这就为各个大学采取措施提高知名度提供了可能性;第二,大学知名度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大学知名度排名中,前5名的大学保持不变,只是名次略有变动,剩余大部分学校的排名则是相近名次的互换;第三,大学知名度要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以2010年、2011年为例,都进入大学知名度排名前20强的学校中,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学校竟有15所,所占比例高达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