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据分析
(一)数量与年份分布
将论文发表的年份作为分类依据,统计2002—2014年间以“大学评价”或“大学排名”为论题的文献数量,如图1-1所示。

图1-1 2002—2014年大学评价研究论文数量年度分布
从论文年度分布情况看,论文发表数量在13年间经历了一个从波峰至波谷,再到趋于稳定的过程。2002—2006年论文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达到20篇的峰值,而后论文发表数量骤然大幅下降,至2011年跌至谷底的9篇。2012—2014年,年度论文发表数量在10~14篇之间波动。2002—2006年发表的62篇论文中有相当比例(25篇)是介绍国外大学评价方法与经验的,其中仅2006年就有13篇,这表明该时期社会各界对大学排名这一外来事物的关注程度逐年上升,促进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升温。该时期我国先后有20家机构发布了近百个大学排行榜。其中,中国校友会网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两个国内知名大学排名机构均成立于这一时期,可以从一个侧面作为上述判断的印证。2007—2011年间,大学排名的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开始逐渐暴露,一些学者开始质疑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并且反思排名的社会价值,该时期发表的61篇论文中有26篇与大学排名的负面信息有关,因此这一时期大学排名研究开始降温,论文数量也骤然大幅下降。2012年之后大学排名研究虽有回暖之势,但要完全恢复往日热度还尚需时日。
(二)来源期刊、机构与地区分布
1.来源期刊
从158篇论文的来源期刊来看,《中国高教研究》以25篇的载文量位居第一,其次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篇,再次为《江苏高教》17篇;《教育发展研究》《现代大学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和《复旦教育论坛》等4种期刊的载文量在11~13篇之间;《高等教育研究》等10种期刊的载文量均在10篇以下,其中,《中国大学教学》没有发表过“大学评价”相关的论文。如表1-7所示。16种期刊载文量分布的均值为9.9篇,标准差为6.5篇,偏度系数为0.99,为轻度右偏。
表1-7 2002—2014年大学评价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

(续表)

核心期刊的测定有助于研究者在阅读少量期刊后即可获得大量“大学评价”相关文献,使读者花费较少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布拉福德定律是情报学中被广泛应用的核心期刊的一种判断依据。该定律规定:将期刊按其登载某领域论文的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计算出核心区、相关区、离散区[39]。如果各区刊载论文数量相等,则三个区的期刊数量呈如下关系:n1∶n2∶n3=1∶a∶a2(a>1)。据此,可将“大学评价”研究文献涉及的16种期刊分成三个区,3个区的期刊种类之比为2∶4∶10,近似等于1∶2∶5。因此大学评价研究的布拉福德离散系数为二三个区的平均载文密度分别为22.5篇、13.5篇和5.9篇。可以判定,我国大学评价研究具有显著的核心效应,《中国高教研究》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为严格意义上的大学评价研究核心期刊。
表1-8 大学评价研究文献数据库文献的离散状况

2.来源机构
从论文产出机构角度来看,发表10篇及以上论文的单位有2家:清华大学14篇、浙江大学10篇;发表5~9篇论文的单位有6家,发表论文37篇,占比23%;发表2~4篇论文的单位有12家,发表论文33篇,占比21%;只发表1篇论文的单位有64家,占比41%。从具体来源单位看,论文主要来源于985高校和211高校。以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前20名的机构为例,其中985高校15所,占全部机构的75%,211高校3所,占15%,二者合计占比达90%。
3.来源地区
以第一作者所属地区为统计依据,对大学评价研究论文的产出地区进行分析,发现158篇论文中来自国外机构与作者的有13篇,香港地区的1篇,未注明来源地区的3篇。除去以上17篇,其余的141篇论文均来源于大陆地区,分布在18个省(市),如图1-2所示。

图1-2 2002—2014年大学评价研究论文的省域分布
北京市的大学评价研究论文数在全国独占鳌头,共发表论文45篇,占总发文量的28.48%;上海、浙江两个省(市)的发文量并列第二,各为15篇,占总发文量的9.49%;再次为江苏,发文量为10篇,占总文量的6.33%。其余14个省(市)发文数量均在10篇以下。全国有13个省(市、区)没有在17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大学评价相关研究论文。由大学评价论文的地区分布可见,发文量位居前列的均为东部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和浙江的发文量位列前三甲,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名校聚集,大学评价论文主要出自该地区的著名高校。
(三)基金论文分布
论文是否受到基金资助及其级别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学科在科学研究中所受的关注程度,基金论文大多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代表了某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和制高点[40]。从表1-9中的基金级别分布来看,国家级基金是大学评价研究基金论文的主要来源,共计23篇,占全部基金论文的53.49%;省部级基金论文为14篇,占比为32.56%;厅局级基金论文数最少,仅为6篇,占比为13.95%。其原因可能是:有些基金课题层次较低,核心期刊多要求省部级以上的课题才给予标明;厅局级课题资金有限,多用于资助教育学科的应用领域,在课题指南上较少涉及大学评价理论研究。
表1-9 2005—2014年大学评价研究论文的基金类别分布

(四)作者特征分析
1.核心作者测度
核心作者群是指在某一领域发表论文较多且影响较大的作者集群,是形成大量期刊文献流的重要方面,能反映出某学科领域的基本研究态势。普赖斯定律是用来测定核心作者的一种文献计量方法[41],计算公式为:M=0.749(Nmax)1/2
式中,M为论文篇数,Nmax为统计区间内最高产的作者发文数,将发文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称为核心作者。将Nmax=4代入公式,得M为1.5,即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则大学评价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共计21人,发文46篇,占论文总数的29%。普赖斯定律规定核心作者应撰写该领域全部论文的50%,这表明大学评价研究领域目前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
2.职称与专业结构
从论文作者职称角度分析,158篇论文的作者中,正高级35人,占比22.15%;副高级为27人,占比为17.09%;中级25人,占比15.82%;在校研究生为33人,占比20.89%;职称情况未标明者38人,占比24.05%。可见,大学评价研究的作者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中级职称教师占比较低,在校研究生也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对论文作者专业背景的分析表明:作者群体中拥有高等教育专业背景的为85人,占比为53.8%,其他专业背景的作者73人,占比46.2%。可见,作者的专业结构趋于多元化,专业研究人员与非专业研究人员平分秋色。
(五)研究主题、研究范式与研究视角
1.研究主题
将158篇大学评价研究论文按照研究主题进行分类,可分为5类:价值取向、指标体系、评估制度、评价方法与社会影响。其中,关注大学评价价值取向的论文数量最多,为47篇,占比近三分之一;其次为关注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论文,为36篇,占比稍高于五分之一;大学评价研究方法与社会影响领域的论文数量占比较低,约为15%(见表1-10)。
表1-10 大学评价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分布

2.研究范式
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者都是在由该学科的某种哲学所提供的框架内从事研究,这种哲学就表现为一种研究范式,其对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起着一种规定作用。研究范式可以分为四种: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42]。将158篇大学评价论文按照研究范式进行分类,结构主义论文数量为97篇,占全部论文的61.39%,其次为实证主义的论文37篇,占比为23.42%,再次为经验主义范式论文23篇,占比14.56%,人本主义研究范式的论文仅有1篇。
表1-11 大学评价研究论文的研究范式分布

3.研究视角
从国际和国内两种视角审视158篇研究论文,发现国内视角的论文87篇,占比为55%,国际视角的论文为71篇,占比为45%。可见,我国的大学评价研究论文兼具国内国际两种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