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评价的影响
大学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颇受学界和社会热议。正如刘念才所说,“在过去几年里,大学排名已经引起了高校领导、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积极地看待排名”[7]。大学评价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简单直观的大学信息,对大学和政府规划与决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评价的实质就是对大学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用数字来量化高校价值,难免会出现偏差,可能会导致学科之间的不均衡发展、重数量轻质量以及同质化发展等潜在不良影响。
(一)大学评价的积极影响
大学评价为需求者提供有效信息。当今世界已进入创新驱动时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诉求日益增长,需要媒介帮助社会了解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通过对大学进行比较评价,可以产生大量有价值的教育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政府可以清晰地了解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其在世界高校中的相对位置,并据此制定出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确定教育投入分配等;大学校长可以适时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教师可以考虑自己的职业如何选择;学生和家长也可以选择学校,“在中国有48.5%的学生和50.5%的家长将排名作为选择大学的重要参考依据”[36]。大学评价已成为高等教育市场的指南。
大学评价可以为大学提供发展参考,促进大学发展。大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如同晴雨表,可以反映出大学的实际变化,有助于学校了解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评估,通过与其他高校的比较找到差距,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提升措施,走特色发展之路。许多高校将提升大学排名作为发展的直接目标,有调查显示,“58%的大学校长和高级管理人员对本校排名不满,有93%和82%的调查者希望提升本校在国内与国际上的排名”。浙江大学在《“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至少在两个以上权威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进入前100”。高等教育与其他领域一样适用竞争法则,每所大学都要向政府申请争取办学及科研经费,都要争夺市场资源和社会支持。大学评价是以公共性强、共识度高的可量化指标为依据,运用较为客观的数据直接激发大学间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每所大学都会扬长避短,采取相应措施,形成大学内部的良性竞争机制,促进自身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评价也可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综合性参考。以世界大学排名为例,不同的世界大学排名评价体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权重赋值和数据来源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声誉调查、同行评议评价指标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带来启示。
(二)大学评价的潜在不良影响
大学评价易导致高校的非均衡发展。通过对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发现,呈现出重视与科研相关的指标以及突出理工学科的特点。首先,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科研是大学使命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过多关注科研,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就会降低。大学既是科研的场所,也是施教的场所,二者同等重要。排名结果会使人们认为,位次靠前的大学自然具有更高的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对社会贡献更大。事实上,排名靠前的大学也并不是在所有的领域和职能上都能做到最优;位次在后的大学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不俗,有骄人的成绩。以US News指标体系为例,其科研指标的权重高达75%,在这种科研导向作用下,若一所学校想要提升自己的排名,大学相关领导者只需在科研上投入更多,效果就会立竿见影,这样就会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其次,各排名评价体系均突出理工学科,对人文社会学科的评价有失公允。人文社会学科具有较强的本土化特性,在世界范围内难以达成共识,再加上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人文社会类文献较少,且语言多为英语,如QS排名体系中就没有设置利于人文社科的文献来源,而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外语论文产出量相对较少,多为中文论著,我国大学在这一领域的实力就无法充分在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中予以体现,因此,高校往往会把更多的资源投向理工科来提高排名。
大学评价易使高校重数量轻质量。通过对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发现,如THE与US News大量使用总量类文献指标,意味着规模大的学校在大学排名中的排名易靠前。高校为了提升排名,需要尽可能多的提高自己的文献产出总量,为了追求文章数量、论文引用等指标的短期数量增加而急功近利,盲目地扩大规模,就易形成“唯数量论”和“形式崇拜”,忽视学校的内涵式质量提升。事实上,有些学科发展需要一定的历史积淀,很难在短时期内有较大规模的快速提高,否则容易违背学科发展规律。过于追求提高排名,可能会倾向于追求大学的大而全,如有些高校合并或设立医学类院系、与医院建立协作关系以及农学院的复兴等都折射出论文高产出学科规模扩张的倾向,这种规模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是对大学使命的曲解。
大学评价易导致大学同质化。大学排名评价容易使大学特色及文化内涵建设被忽视,导致大学同质化发展。过度关注评价结果会使大学为了提升排名而陷入恶性竞争,出现“应榜办学”现象,那些评价指标对应精准、排名名次靠前的大学往往会得到更多政策的支持和社会青睐,这就吸引其他大学模仿这些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教学安排、学科设置等典型样板,各个大学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就会基本相似,从而导致大学同质化发展。另外,大学排名评价体系对科学研究的注重使研究型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类型之一,推崇全球研究型大学模式,从而忽略了其他类型的大学,违背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价值需要,违背社会对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多样性需求,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大学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
大学评价从客观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视角,在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去寻找差距。关于大学排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认为,“尊敬排名,不为排名,重在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等学校”。时至今日,我们不应再纠结于大学评价是否应该存在,而是应当重视如何正确看待大学评价,理性分析大学评价,合理使用评价结果,科学引导、促进大学评价的健康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引导、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