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回顾

一、文献回顾

国内文献围绕学科绩效评价的研究角度多样、内容丰富。第一,学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杨清华、孙耀斌[76](2008)认为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要依据学科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应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牛艳梅[77]等(2012)基于新学科目录精神,用投入和产出指标构建适用于地方院校的学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学科绩效评价方法多样化。梁传杰[78](2010)运用DEA和矩阵模型对高校学科建设绩效展开研究,在对武汉某高校的学科建设绩效进行定量评价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学科建设绩效的对策;高伟[79]等(2018)构建了对偶DEA模型对新疆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绩效进行验证性实证研究,还基于波士顿矩阵法(BCG)分类考察新疆所有省级重点学科的投入、产出效率[80]。第三,针对一流学科的评价研究。姜华等[81](2017)基于ESI数据指标,从世界影响力学科、世界一流学科、潜在优势学科以及临界影响力学科四方面对我国“985工程”高校的一流学科进行评价;马利凯[82](2017)运用波士顿矩阵和两因素聚类分析法,以L大学为案例来进行一流学科建设综合竞争力评价。

实践方面,国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科评价有ESI全球学科排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US News学科排名、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等。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评价主要有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学科排行榜》以及上海软科公布的年度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和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等。

现有文献多为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绩效评价,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针对性较弱。本书采用因子分析法,基于ESI数据库对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绩效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并分类提出发展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研究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