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ESI学科的分布特征
(一)ESI学科来源高校分布特征
将ESI学科入选高校按照层次划分为“985”高校、“211”高校、一般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四类。因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虽不属于“985”、“211”高校,但其ESI学科指标却显著强于多数“985”高校,因而也不能将其归类为一般高校。因此,为使研究结论更加科学,本书将其单列。此外,为使分类具有完备性和可比性,本书中的“211”高校专指不属于“985”高校的“211”高校,一般高校是指除“985”高校和“211”高校之外的非重点建设高校。按上述分类标准,对595个ESI学科按照学校类型属性划分,结果见表3-1。
我国的38所“985”高校(不含国防科大)中,有36所高校拥有ESI学科,仅有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2所以人文社科研究见长的“985”高校没有ESI学科。36所“985”高校共入围341个ESI学科,占普通高校ESI学科总数的近60%,校均学科数为9.5个;共有50所“211”高校贡献了135个ESI学科,占普通高校ESI学科总数的20%还要多,校均学科数为2.7个。然而还有27所“211”高校没有ESI学科,约占“211”高校总数的五分之一;源自67所一般高校的10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占ESI学科总数的近20%,校均学科数为1.6个。
表3-1 我国ESI学科的来源高校层次分布

(二)ESI学科的校际分布特征
对来源高校类型进行分析,发现ESI学科的校际分布极不均衡,极少数“985”高校“垄断”了绝大多数ESI学科。北京大学入围的ESI学科最多,拥有全部22个ESI学科中除微生物学、交叉学科和空间科学之外的19个学科;浙江大学以18个学科紧随其后,中山大学以17个学科位列第三,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以16个学科并列第四,南京大学以15个学科位居第六。这6所高校拥有的ESI学科合计101个,约占我国普通高校ESI学科总数的17%,是我国高校ESI学科的第一梯队,相对其他高校拥有绝对优势。拥有10~14个ESI学科的高校有10所,合计拥有117个学科,约占ESI学科总数的20%;拥有5~9个学科的高校有19所,拥有ESI学科共计135个,占比约为22%;拥有1~4个ESI学科的高校占绝大多数,为119所,拥有ESI学科共计242个,占比约为41%。
可见,我国ESI学科高校层次呈明显“金字塔”型分布,极少数高校拥有15个以上的ESI学科,学科数量可以比肩世界一流高校,但绝大多数入围高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在5个以下,甚至有51所高校仅有1个学科入选,占入围高校总数的比例高达33%;拥有5~14个ESI学科的中间层次高校数量也较少,占比还不到全部高校的20%。
表3-2 我国普通高校ESI学科的校际分布

(续表)


图3-1 我国拥有10个以上ESI学科的高校统计
(三)ESI学科校际指标差异分析
从WOS文献数、总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和热点论文数等4项ESI学科评价指标来看,我国154所普通高校近11年发表的SCI/SSCI检索论文共计1353600篇,被引用1060.23万次,其中高被引论文数为13334篇,近两年引用率快速增长的热点论文数为432篇。其中,“985”高校各项ESI指标数据所占全国高校的比重均在60%~70%之间,“211”高校各项指标数据所占比重均在20%左右,一般高校的WOS文献数、总被引频次两项指标所占比重在15%左右,高被引论文数和热点论文数所占比重在10%左右。
可见,占我国普通高校总数5%的“985”高校和“211”高校是我国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绝对主力,二者合计各项ESI指标数据占比高达80%~90%,而占我国普通高校总数95%的一般高校对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贡献率还不到20%。
表3-3 我国不同层次高校ESI学科指标差异

(四)ESI学科的来源地域分布特征
(1)区域分布。我国ESI入围高校和入选学科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均呈现“梯度递减”分布。从入围高校角度看,东部地区入围高校为89所,占全部入围高校的近60%,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入围高校数量相差不大,均为20所左右。从入选学科角度看,东部地区的入选学科高达385个,占全部入选学科的65%;中部地区的入选学科为93个,占比为16%,比东部地区相差近5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入选学科比中部地区少27个,所占比例比中部低4.5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入选学科数量最少,占全部入选学科的比例还不到10%。
表3-4 我国普通高校ESI学科的区域分布

(2)省域分布。我国大陆地区共有25个省(区、市)拥有ESI学科,省均学科数约为25个。具体到省域分析,北京拥有的ESI学科最多,以100个学科数高居全国之首;江苏、上海紧随其后,拥有ESI学科分别为73个、67个;京苏沪三省拥有ESI学科数合计为240个,占我国高校ESI学科总数的40%以上。湖北、广东、山东、浙江四省的ESI学科数在30~40个之间,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的18个省份ESI学科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河南、重庆、河北、山西、江西、广西、云南和新疆8个省(自治区、市)的ESI学科数为10个以下;贵州、宁夏、青海、西藏、内蒙古和海南6个省(自治区)还没有ESI学科。可见,我国ESI学科的省域分布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基本一致,呈现极不平衡的状态。

图3-2 我国普通高校ESI学科的省域分布
(五)ESI学科的学科领域分布特征
从ESI的22个学科维度进行分析,我国高校入围的595个学科共涉及20个ESI学科领域。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4个学科数量位居前列。其中,化学学科入选97个,位居榜首。这四个学科是我国高校的强势学科,是我国最有实力冲击ESI全球前1‰“世界顶尖学科”的有力竞争者。以化学和工程学学科为例,全球有1069个机构入围化学学科ESI全球前1%,我国有14所高校的化学学科位列世界前100强,24所高校的化学学科位列前200强。其中浙大、清华、南大和北大分列第20、23、29和30名。全球共有1170个机构入围工程学学科ESI全球前1%,我国有10所高校的工程学学科闯入世界前100强,17所高校的工程学学科进入世界前200强。其中清华、上海交大、哈工大和浙大分列第7、15、19和29名。这表明,我国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大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一些学科已成为引领全球学科发展的世界顶尖学科。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高校绝大多数ESI学科分布还比较薄弱,有11个学科的数量在20个以下,有7个学科的数量在10个以下。其中,空间科学、交叉学科2个ESI学科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入围数量较少的学科,其排名位次基本也都比较靠后,如我国仅有北大和北师大2所高校的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在全球517个入围机构中分别排在第345、第481名,经济学与商学学科仅有北大1所高校进入ESI全球前1%,在全球250个机构中位列第142名,均在后50%之列。此外,虽然我国工科高校中普遍设置了计算机学科,但却仅有19所高校的计算机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前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重规模、轻内涵”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表3-5 我国普通高校ESI学科的学科领域分布

(续表)

(六)ESI学科的排名位次分布特征
我国高校ESI学科的数量和分布领域已经相当可观,但是其学科质量究竟如何?为解答上述疑问,需要对入选学科在本学科领域的排位进行深入分析。将某学科在ESI数据库中的全球总排名除以该学科入围机构总数,即得到某个学科排名的位次。将学科位次降序排列,并分为六档,其中位次在前10%之内的为世界顶尖水平的ESI全球前1‰学科,位次在50%之后的为ESI学科中相对落后的学科。具体排名结果见表3-6。
我国高校共有49个学科进入排位第一档,即ESI全球前1‰,占ESI学科总数的8%。入围学科多分布在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这三个学科入围排名前10%的学科比例均在1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的工程学在ESI全球前1%的1170个科研机构中位列第7名,已跻身该学科“万分之一”,上海交大和哈工大的工程学则分列第15名和第19名,清华的材料科学在全球718个机构中位列第9名,也有实力冲击ESI“万分之一俱乐部”。学科排位在第六档,即50%之后的学科共有313个,占全国ESI学科总数的53%。排位在第二至五档的学科数量大多在60个左右,所占比重均在10%左右。
虽然国内若干一流高校的优势学科发展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但是总体来看,我国高校ESI学科质量和水平还不容乐观。有11个ESI学科没有排名在前10%的高校,8个ESI学科没有排名在前20%的高校,6个ESI学科没有排名在前30%的高校,5个ESI学科没有排名在前40%的高校,4个ESI学科没有排名在前50%的高校,已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科排名位次在50%之后。
表3-6 我国普通高校ESI学科的排名位次分布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