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绩效的建议
(一)第一层次高校,排名前20%的8所高校
该层次高校是中国的顶尖大学集团,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长三角的华东五校、珠三角的中山大学。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于中部省份外,其余7所高校均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的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可见高校发展与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国大学顶尖人才及科技创新水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同频共振的特征”[83]。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山大学近年来的强势崛起,该校ESI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九,ESI全球前1%学科数达到19个,仅次于北京大学的21个。广东历年来是我国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省份之一,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广东发布了雄心勃勃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据2015年6月发布的《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方案》显示,首期重点建设的7所高校专项资金就高达50亿元。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实施,珠三角将发展为世界级城市群,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为代表的珠三角高校发展前景看好。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学和城市共荣共生,大学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定要紧密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学校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真正构建“城校命运共同体”,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增强办学实力,在引领区域创新中追求学术卓越。
(二)第二层次高校,排名前20%~40%的8所高校
第二层次高校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吉林大学。这8所高校的特点是大都经历过2000年左右的高校合并,学科门类齐全,办学规模较大,朝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其综合办学实力在各自省区独占鳌头。典型例子是,2000年至2004年间,吉林大学合并了原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等高校,组建新吉林大学,合并后学校教师规模达6000余人,在校生7万余人,成为典型的“巨无霸”大学。从学科规模因子F1、学科质量因子F2的相对排序看,哈尔滨工业大学的F2因子排序远高于F1因子,中南大学的F1因子与F2因子排序相当,其他6所高校的F1因子排序均远高于F2因子,表明这些高校排名相对更倚重办学规模。对第二层次的高校而言,更应当走“内涵式”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推动学校从“量的积累”向“质的升华”转变,紧紧抓住“提升质量”这个内涵发展的核心,对标世界一流大学,找差距,寻短板,求改进,谋发展,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第三层次高校,排名前40%~60%的8所高校
第三层次的高校包括厦门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湖南大学。除湖南大学位于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外,其他7所高校均位于东部发达地区的直辖市、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8所高校中除了北京师范大学以外,其他7所高校均有ESI前1‰学科,其中华南理工大学有4个ESI前1‰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并列第6位,天津大学有3个ESI前1‰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并列第9位。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有6个学科入选国家首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收获6个“A+”国内顶尖学科,这两项指标在8所高校中均位居第一,但ESI综合排名却在8校中居倒数第二,反映了以文理科为主的大学相比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在ESI评价体系中具有“天然”的劣势。此外,湖南大学的综合评价排名居第24位,高于15所原“985工程”大学,若论学校办学水平,不应落选“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其最终降为“一流大学B类”建设高校可能是受各省指标均衡分布限制,因为湖南已有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2所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四)第四层次高校,排名前60%~80%的8所高校
第四层次高校包括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除大连理工大学和兰州大学ESI综合排名居20~30区间,重庆大学排名41、电子科技大学排名43外,其他4所高校ESI综合排名均在30~40区间。按照F1、F2两个因子符号的不同,八所高校又可分为三类:(F1+,F2-)类、(F1-,F2+)类和(F1-,F2-)类。首先,符号为(F1+,F2-)的2所,可称之为“规模主导型”高校,即大连理工大学和兰州大学,兰州大学的热点论文数、高被引论文数在八所高校中分别居倒数第一、第五位,但由于该校论文总数和总被引频次指标较大,使该校排名在八校中居第三位;其次,符号为(F1-,F2+)的3所,可称之为“质量主导型”高校,分别为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如电子科技大学的ESI综合排名在八校中倒数第一,但该校热点论文数达38篇,高被引论文数达358篇,领先优势较大,助推该校综合排名在八校中高居第二;最后,符号为(F1-,F2-)的3所,可称之为“总体偏弱型”高校,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重庆大学。这3所高校的F1、F2两个因子符号均为负值,低于41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平均水平。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截至2019年3月还没有ESI世界前1‰学科,重庆大学在国家首轮“双一流”遴选中没有1个学科达到入围条件,3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均为学校自定。这需要引起相关高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并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补齐学科建设短板,使“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身份名副其实。
(五)第五层次高校,排名后20%的9所高校
第五层次高校包括郑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这一集团高校组成较为复杂,包括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4所、一流大学B类建设高校5所。从ESI的角度分析,这些学校排名大多比较落后,且ESI前1%学科数量也较少。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工业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2所高校具有国防军工背景,很多成果由于涉密不能公开发表,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结构以社会科学为主,而ESI的22个学科领域仅有经济与商业、社会科学总论2个学科领域属于社会科学,这是造成上述3所高校ESI排名落后的主要原因。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3所高校均属于行业特色高校,具有传统优势学科,如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水产2个学科被评为“A+”;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科学、东北大学的工程学都跻身ESI世界前1‰。对这3所高校而言,应当坚守办学特色,保持特色学科的行业领先优势。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均为新晋的一流大学B类建设高校,但其办学实力显然距其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相差甚远,尤其是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分别有2个、1个ESI前1%学科,ESI综合排名在百名之外,未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建议这3所高校应积极争取国内顶尖高校的对口支援,集中学校优质资源,打造1~2个学科高峰。同时,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特点和特殊需求,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实现与其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错位发展,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