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启示与建议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时段ESI学科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

(1)ESI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仍需加大力度。经过“985工程”和“211工程”三期的持续建设,我国重点高校的ESI学科数量得到快速增长,有若干所国内顶尖高校的ESI学科数量已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一些优势学科甚至已经跻身ESI全球前1‰,成为世界顶尖学科。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高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机构和学科数量还偏少,在全球4788个入围机构中占比仅为3%。即使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38所“985”高校,也有23所的ESI学科数量在10个以下。其中,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高校的ESI学科数竟然还不及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大学和扬州大学等地方高校,而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至今都还没有1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985”高校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杰出代表,应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ESI学科建设力度,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建议在保持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对生命科学等国际上较重视的学科领域的科研经费投入,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保持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的紧密联系,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2)ESI学科分布不均,优质资源失衡。这种失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际之间的失衡,即“985”高校、“211”高校和地方一般高校之间的失衡,占我国普通高校总数5%左右的“985”高校和“211”高校“囊括”了我国普通高校80%的ESI学科,其中36所“985”高校拥有的ESI学科数占比近60%,而我国2100余所地方高校中仅有67所拥有ESI学科,占比仅为3%,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还没有ESI学科;二是地区之间的失衡,我国高校中65%的ESI学科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其中北京、江苏、上海三个省(市)拥有的ESI学科数就占全国的40%,而中西部地区13个省份的ESI学科数均在10个以下,其中有5个省份至今还没有ESI学科。

ESI学科资源分布失衡,对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和学术生态系统的形成可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研究相关措施,在保证“985”和“211”等重点高校学科建设基本投入的情况下,考虑逐步增加对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尤其是ESI全球前1%学科发展的重视程度。在统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中,考虑给地方高校ESI学科建设适当的政策倾斜。同时,建议国家在“十三五”时期继续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的对口支援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省部共建高校”的学科发展。

(3)社会科学ESI学科数量偏少,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科学,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水平决定了这个国家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能力。国务院201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文科博导有9273名,占全国博导总数的23%,文科博士生占博士总数的28%,文科硕士生占硕士总数的42%[66],据此估计我国高校的文科研究力量占全国的比例约为30%左右。然而,全国仅有12所高校入围ESI的社会科学总论学科,仅有1所高校入围ESI的经济学与商学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入围ESI学科的比例仅为2%,这与我国人文社科研究力量比例极不相称,严重阻碍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进程。

根据对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的统计,2010年—2014年我国学者年均发表CSSCI检索论文9万余篇,但是在ESI数据库检索到的SSCI论文却仅有6058篇。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我国社科研究人员还不太重视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另一方面可能是有些研究人员的英文写作水平还比较低,未达到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的要求。为尽快提高我国高校人文社科ESI学科建设水平,建议高校管理者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各类评价中加大对国际高水平论文的倾斜,引导教师在SSCI期刊发表更多具原创性、高水平的国际论文,并且注重加强国际和国内院校合作,提升论文有效引用次数。同时,建议高校加大对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外语培训,使其尽快掌握英语专业论文的写作技能,培育和储备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文社会学科后备研究力量。

(4)ESI学科数量已具一定规模,质量有待提高。我国高校在本学科领域排名前10%的ESI学科数量仅占全部学科的8%,超过一半的学科在本领域排名50%以后,有4个学科没有排名在前50%的高校,空间科学和交叉学科等2个ESI学科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这表明,我国高校ESI学科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学科国际化水平还不够高,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对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少数“985”高校而言,追求ESI学科数量的增长尚在情理之中。但是,对大多数的“211”高校和地方高校而言,可能应将学科发展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内涵建设上来,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不应唯“ESI学科数量”论英雄,而应当尊重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更加科学的学科评价体系,更加关注ESI论文总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以及热点论文数等能够反映学科发展质量的指标,促进我国ESI学科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