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评价对大学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大学招生质量的直观表现——大学录取分数线
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在2002年超过15%,进入大众化阶段,自此,“质量”问题进入人们的“视界”。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而且已有研究表明,“大学评价会对高校的质量保障起着积极作用,低于预期的排名会促使大学进行课程评估、开展心得教学和学习实践以及新的学习项目”,即大学评价可以督促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适时调整办学策略、提升办学水平。
“质量”具有抽象性,比如说,某所大学的生源质量好,那么究竟有多好?好到什么程度?难以用言语说清,“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它充分应用了数学时才算很好的发展了”[53]。因此,生源质量可以通过大学录取分数线的高低来窥见一斑,通常而言,录取分数线越高,生源质量越好。
(二)量化分析
通过分析表2-7和表2-8中的数据发现,大学排名变化与录取分数线排名变化之间呈现三种趋向,即无关联、同向变化与异向变化。
第一,二者之间无明显的关联趋势。以表2-7中的四川大学为例,2008—2012年大学排名呈现上升趋势,由第13名升至第9名,而录取分数线排名多数在第28名附近徘徊。另外,像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重庆大学等亦是如此;表2-8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大学排名由第27名降至第29名,而录取分数线排名变化无明显规律。
第二,二者之间变化的同向性。表2-7中,东北大学的大学排名由第34名降至第46名,与此同时,录取分数线排名也在逐年递降,由第19名降至第32名,二者同时下降,呈现同向变化;表2-8中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大学排名由第30名降至第34名,录取分数线排名由第5名降至第10名,变化趋势一致,再如表2-8中的同济大学和东北大学也同样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第三,二者之间变化的异向性。表2-7中的西安交通大学的大学排名由第10名降至第15名,而录取分数线排名却在逐年上升而且幅度较大,由第36名升至第19名,二者变化趋势相反,呈现反向变化。再如,大连理工大学的大学排名由第24名升至第21名,而录取分数线排名由第8名降至第17名;表2-8中,北京师范大学由2008年的第8名降至2012年的第16名,而录取分数线排名则由2008年的第37名升至2012年的第16名。
综合表2-7和表2-8,从2008—2012年的5年数据来看,大学排名对“985”大学在河北省录取分数线排名并没有产生规律式的综合影响,同时从单个评价体系来看,也没有呈现出显著的特殊影响。现实中,考生及家长在挑选大学时,都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榜”上有“名”的大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评价至少影响着大学的招生环境。
另外,通过分析附录1和附录2还可以发现,大学招生数量对录取分数线排名存在影响,二者间的变化呈现异向性,即大学招生数量增加、录取分数线排名下降。表2-7中,以东北大学为例,2008—2012年在河北省的招生数量由149人增加到212人,逐年递增,而录取分数线排名却在逐年下降,由第19名降至第32名;表2-8中,同济大学在河北省的招生数量由2008年的90人升至2012年的130人,而录取分数线排名却由第6名降至12名。
表2-7 2008—2012年部分“985”大学的武书连大学排名及在河北省招生录取分数线排名情况

(续表)

表2-8 2008—2012年部分“985”大学的邱均平大学排名及在河北省招生录取分数线排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