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术界尚未提及“地方高水平大学”这一研究术语,围绕学科建设与学科评价的研究较为成熟:(1)学科建设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学生、课程等微观领域的研究。Sonja Pullen等[115](2014)通过将不同的学科理念融于化学教学中,设计了跨学科研究生课程。Robert Full等[116](2015)分析了影响学生进行学科选择的因素;(2)学科评价方面主要围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展开。理论方面:Sombatsompop N等[117](2005)利用IFPA法对不同学科的表现进行评估。R.Williams等[118](2008)利用国际同行评议与学科绩效统计的方法对澳大利亚大学的学科声誉进行排名。Kaur J.等[119](2013)提出了用来比较不同学科学者影响力的h(s)模型;实践方面: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学科评价有由美国科技信息所推出的ESI全球学科排名、由英国国际高等教育咨询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推出的美国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以及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社推出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近些年国内学术界对于“双一流”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研究主要围绕学科定位、困境与问题、建设路径以及个案探讨等角度展开,而针对“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评价的理论研究内容较少。理论方面:(1)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定位、困境与对策等研究。谭光兴等(2017)认为“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明确应然定位“实力、特色和贡献”的基础,应将“立地、特色和应用”作为可选策略。吴海江等(2018)指出因地方高校学科定位模糊与学科发展现实困境,使其面临“入围”或“突围”两难选择,进而提出地方高校学科发展应采取外推与内驱相耦合的路径策略。黄彬等(2019)认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理念滞后、资源不足、评价偏颇等困境,面对知识生产模式更迭转型、产业需求升级转变以及问题导向的现实驱动,提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2)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个案研究。刘小强等[120](2017)认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缺乏亮点、定力、合力和动力,在介绍江西师范大学学科建设的“六定”工作机制后,提出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三点思考。王超等(2018)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总结北京工业大学开展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经验;(3)地方高校学科评价研究。胡守忠等[121](2009)在地方高校重点学科选拔、建设与验收的评价指标中引入“价值管理”理念,构建评估模型,并用软件实现。郑凌莺等[122](2011)基于平衡记分卡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地方高校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方面,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学科评价体系有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由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由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围绕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学者已开展全方位研究。虽然相关文献较丰富,但通过深入分析发现:(1)研究内容上侧重于宏观对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探究以及微观方面的个案探讨,以理论研究为主;(2)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评价为一般意义上的,在“双一流”背景下针对性较弱,尤其针对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绩效评价的研究更少;(3)研究方法上多为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