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的策略选择
“双一流”建设需要全要素协调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尤其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依托区域经济与当地政府的投入,已形成一些极具特色的学科,但多数没有形成优势,很难与原“985工程”等部委直属高校进行全方位竞争,因此,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必须有所侧重。教育部长陈宝生也指出,国家同等对待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一流学科。
“双一流”建设以五年为周期的滚动淘汰机制以及“扶优、扶强、扶特”的价值取向,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外在政策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为冲击世界一流学科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因此,地方高水平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要找好自身定位,创新学科建设机制,以特色发展应对“双一流”实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明确学科定位,做好顶层设计
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在正确审视自身学科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检视以往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历程可以发现,普遍存在着定位不清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多数地方高水平大学片面追求学科大而全,没有主动将自己的优势资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缺少了地域性特色资源的支撑,无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优势,导致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诚然,地方高水平大学在高水平成果、高水平人才以及高水平科研平台等方面无法与部属高校相比,但因其“地域性”的独特优势,也可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与高水平学科。因此,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应在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敢于顶天,更要注重立地。
多数地方高水平大学的ESI前1%学科数量非常少,有的甚至是没有的。因此,极少数高校可以积极“入围”,发展“顶天”学科,即瞄准学术前沿、技术尖端、重大发明发现,通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承担国家重要科研任务来建设一流学科;对于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更应注重“突围”,发展“立地”学科,即立足地方、面向地方,以区域化的优势或特色学科、应用学科为依托,推动错位发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学科布局,构建以建设一流学科为导向的学科生态体系。如北京工业大学就明确了“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的办学定位,结合学科优势采取了“服务北京行动计划”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工程”。
(二)突破创新,形成特色优势学科
多数地方高水平大学按部就班地建设学科很难取得突破,这就需要地方高水平大学开拓思路,寻找新的学科切入点。在紧密结合办学传统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重点打造特色学科,走出一条以特色为基础的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1)彰显特色或优势学科。世界一流学科成长规律证明,有特色的学科不一定成为一流,但一流的学科必然具备特色。如“双一流”建设中的11所医科类大学,其中的7所是凭借“中药学”或“中医学”入选的。因此,对于基础好、潜力大的优势或特色学科,尤其是入围ESI世界前1%的学科,需进一步集聚优势学科资源,做强做优,打造学科高峰;非优势学科可以主动寻求与优势学科的融合,如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就将语言学与医学交叉,提出病理语言学等前沿课题。
(2)推进学科交叉。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实践证明,新的学科生长点往往首先出现在学科交叉中,跨学科研究可以在研究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取得突破。地方高水平大学应着力推进学科群的发展,打通学科间的壁垒,推进学科间的融合。如吉林师范大学通过统筹中国史和中国语言文学,利用保存的满文档案,开展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使其满学研究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北京工业大学则采取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型学部制改革,既在学校层面建立实体型学部,又根据跨学科前沿问题的需要,成立跨学科研究院。
(三)突出本地化,提高社会服务力
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强调大学的自由教育与自主发展,希望保持学术自由,避免外界的过多介入与干预;另一方面,又强调大学的开放发展,突出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现代美国大学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学的职能逐渐从单纯的教学扩展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地方高水平大学应充分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立足地方需求,与地方产业、企业发展密切联系,将学科优势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加强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融合,通过科技服务、校企合作、技术咨询与推广、联合攻关培养所需人才、建立服务型智库等方式提高学科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革新等的支撑力,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学校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孕育特色学科、强化学科特色,实现校地双赢。如华中科技大学发挥光电学科的优势,助力武汉市建立“中国光谷”;2015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其在文件方案、实践操作等各个方面均强调“立足服务广东”,在设置建设成效的考核指标时,也专门增加了“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指标,并设置了30%的权重。
(四)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地方高水平大学受制于人才与经费等资源的有限性,若要破解,需另辟蹊径,即通过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为学科发展提供支撑。一方面,创新人才机制。由于平台、资源优势不凸显,地方高水平大学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如一些部属高校,应着重在“引、育、留”等方面下功夫,采取协同发展、柔性引进等方式引进人才,通过“青老教师结对帮扶”等方式培养高层次的青年师资队伍,通过改善薪酬福利、学术环境等方式留住人才;另一方面,拓宽筹资渠道。地方高水平大学可充分利用其“地域性”的特点,特色、优势或应用型学科要主动寻求与学科相关企业、行业、产业的合作,利用科研、学科平台等优势来服务社会并从行业、企业难题诊断中获取研究课题,吸纳社会资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