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评价体系改进对策
(一)适当增加定性评价指标
大学评价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大类,但国内评价机构多数采用定量指标,而对定性指标不够重视。其中,大学声誉即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大学声誉是一种隐性的办学资源,反映了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22]。“大学声誉的相对‘模糊’性往往更本质更准确地反映了大学的影响”。学校声誉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学校声誉越好,越能吸引到优秀教师和学生,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也更富有竞争力,学校也更易获得投资和捐赠。因此像大学声誉这类指标,对大学发展具有特殊影响,应当在大学评价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国际知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都有“声誉”这一指标。如英国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共设6项一级指标,其中“‘全球学术声誉’指标权重为40%,‘雇主声誉’指标权重为10%,两项声誉指标权重占比合计高达50%”[98],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就是基于75000名学者和40455家雇主的声誉调查;美国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设立了“声誉”指标,并赋予了25%的权重,下设“全球研究声誉”和“区域研究声誉”两项二级指标,二者各占12.5%的权重;英国的THE世界大学排行榜设立了“收入与声誉(占比30%)”一级指标和“教学声誉(占比15%)”二级指标,主观指标权重占比达到33%。可见,“声誉”是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制定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国内大学排行榜只有中评榜设立了“学校网络声誉”三级指标,占9%的权重。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虽设立了“社会声誉”二级指标,但其三级指标中却以捐赠收入、生源质量、媒体影响等客观性指标表征,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声誉”指标。
(二)公开指标体系和原始数据
大学排名的关键在于能够获取全面、真实、准确的高校运行数据。然而,长久以来,我国社会信息透明度较低,数据获取十分困难,为大学排名工作的开展带来重重困难。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表示其《中国大学评价》“全部采用公开数据,任何机构和个人均可复演复算”。但问题在于中国大学自身公开的数据极为有限,即使学校官网公开的数据也存在虚报数字、夸大业绩的现象。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负责人曾表示“由于在数据整理调查过程中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数据可能存在疏漏之处”。此外,有的大学评价机构并未向社会公开其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也给社会公众监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国外的大学评价中,一般采用高校自报数据与政府部门抽检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建立在国外相对透明的信息公开体制、高校严格自律和高校间诚信监督的基础上。为促进我国大学评价工作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使信息真正透明化和公开化,才能使大学评价工作少走弯路,实现健康发展。大学评价机构也要加强自律,杜绝暗箱操作。在开展大学排名活动时,要规范评价过程,公开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数据来源,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只有政府、高校和评价机构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我国大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三)建立分层分类的评价体系
我国大学的特点是数量多,办学规模、条件和水平参差不齐,发展目标各异,不同高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各不相同。如重点大学更侧重科研工作,一般大学更侧重教学工作等。如果以单一的评价体系对所有大学进行评价,显然是不合理的。要使大学评价更科学合理,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的制定除了要考虑学校发展定位、办学基础和学科特色,还应顾及大学分类的历史习惯。构建科学、公正的分类标准,既体现高校的基本职能,又反映大学的真实办学质量、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
知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公众认同的大学分类基础上,所以国外的综合性大学排名实质上是对同类大学的综合性比较。国内的大学排名也在大学分类方面做出了努力。如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按照科研规模,将大学分为研究型、研教型、教研型和教学型等四类,但这种划分依据是否合理,值得探讨。不管如何分类,国内大学评价一般均采用同一指标体系,使其未体现出大学分类的真正意义。国内大学排名首先要解决合理分类问题,对不同类型大学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将大学分类标准和大学排行榜一起发布,如此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高校的综合实力并突出自身特色。
(四)保持指标和权重相对稳定
由于各所大学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短期之内相对办学水平不会发生较大变化,理论上大学排名也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应发生剧烈波动。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高校在相邻年度排名发生较大变动的情况时有发生,使社会对大学排名结果产生质疑。其原因很大程度源自大学评价机构经常调整指标体系。不同评价主体选取的指标体系如果不同,其评价结果就会存在较大差异,同一评价主体公布的年度评价结果中,也存在名次相差很大的情况,如此,使得高校和社会公众无所适从,不能从中提取到有效的信息。
指标体系调整过于频繁,反映了我国大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程度还不够高,仍在不断修改和完善。当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大学所处内外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不可能一次就制定出完美的评价方案。因此,建议大学评价机构保持评价体系的相对稳定,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其适度调整,使排名结果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每一所大学的实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