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ESI学科分布存在显著失衡
985高校ESI学科分布很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际分布不均衡,虽然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的ESI学科数量已接近20个,可比肩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但总体来看,985高校的校均ESI学科数仅为9个,有20所985高校的ESI学科数甚至低于9个,远远落后于世界一流大学。有9所985高校的ESI学科数落后于16所211高校。即使与地方高校相比,苏州大学和上海大学的ESI学科数分别为7个和6个,超过重庆大学、东北大学等10所985高校。二是学科领域分布不均衡,985高校的ESI学科多聚集于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工学学科,以及化学、物理、生物等理学学科,而在生命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入围学科还比较少。有7个学科领域的入围学科数量在10个以下,其中,微生物学只有4个学科入围,经济学与商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领域各有2个学科入围,而在空间科学、综合交叉学科2个领域至今还未实现零的突破。可见,985高校ESI学科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医学和生命科学是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共涉及7个ESI学科领域,占全部ESI学科领域的三分之一。目前,985高校仅是在偏重应用的临床医学学科入围数量较多,排名相对靠前,在其他6个医学和生命学科领域学科数量均在20个以下,且没有1个学科入围ESI世界前1‰,在免疫学、微生物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3个领域甚至没有1个学科排名位次在前50%。因此,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议985高校密切关注国际学术前沿领域研究进展,在保持工程学、理学相关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协同交叉,保持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同步,增强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二)ESI学科建设质量亟待提高
对985高校ESI学科的位次分布统计结果表明:在本学科领域排名前10%的ESI学科数量仅占985高校学科总数的12.6%,仅有四分之一的学科位次排名在前20%之列,有近一半的学科位次排名在51%~100%之间。仅有22所985高校拥有ESI世界前1‰的国际顶尖学科,还有17所985高校没有国际顶尖学科。在985高校涉足的20个ESI学科领域,有12个领域还没有学科跻身ESI世界前1‰。从ESI世界100强学科分布看,仅有24所985高校拥有世界100强学科,还有15所985高校没有世界100强学科。入围学科数量较少的领域,其学科排名也普遍靠后,如免疫学、微生物学、经济学与商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4个领域入围学科数量都在10个以下,而其学科排名也都在50%之后。这表明,虽然近几年985高校ESI学科数量增长较快,但是学科的总体建设质量不容乐观,应大力加强学科内涵建设。
目前,我国已有16所985高校的ESI学科数量达到10个以上,7所国内顶尖高校的ESI学科数量达到15个以上,可以说国内一流高校已初步完成ESI学科布点,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应当转移到学科的内涵建设上来。从世界高等教育的版图来看,即使是世界顶尖大学在学科发展上也是各有侧重,并不一定要在所有学科领域都处于世界顶尖位置,有28所大学仅凭借1~2个学科领域的优势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71]。综合型大学学科齐全,在ESI学科数量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而对多数理工科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如北航、北理工、西工大、电子科大)而言,应当把注意力转移到ESI总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及热点论文数等体现学科内涵的指标上来,发挥传统优势,凝聚学科特色,打造学科品牌,争创世界一流。
(三)社会科学ESI学科发展严重滞后
ESI社会科学领域仅有2个学科:社会科学总论、经济学与商学。仅有12所985高校进入社会科学总论ESI前1%,2所985高校进入经济学与商学ESI前1%。从入围学科排名来看,社会科学总论学科没有1所高校跻身前20%,经济学与商学学科没有1所高校进入前50%,没有1个社会科学学科进入世界100强。有学者在对大陆、香港、台湾高校ESI学科对比分析后发现:大陆高校在社会科学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数最少,明显低于香港高校,在社会科学总论方面也远远不及台湾高校[72]。中国人民大学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有9个一级学科排名国内第一,居全国高校第三位,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顶尖高校,但是竟然没有进入社会科学总论、经济学与商学ESI前1%,其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高校在社会科学ESI前1%实现突破的难度远大于其他学科领域,这固然与ESI数据库本身存在的语种、国别的倾向性与不均衡性有一定关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高校教师不重视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以及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不够科学化、规范化,学科国际化水平还不够高,致使我国高校国际学术话语权缺失。为此,建议985高校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在SSCI源期刊发表更多原创性、高水平的国际论文。同时,加强对师生的学术培训,支持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使其了解国际学术前沿进展和国际期刊的学术规范,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
(四)学科的国际化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学科国际评估有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情况、国际地位和把握自身定位,有助于学科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和学术成果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还有助于为学校的整体建设指明方向[73]。当前,我国高校的ESI学科多数是自发生长,缺乏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规划和管理,也没有相关机构对ESI学科指标变动进行跟踪、监测与评估,这不利于发现我国高校ESI学科现状和潜力、存在问题与不足,影响到ESI学科的长远和持续发展。
没有一流的学科评估体系,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建设。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在国际化的评价体系下加以检验,我国现行评估模式及评价标准的国际可比性不强[74],难以满足相关高校的需求。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985高校建立健全学科的国际化评估体系,对ESI学科建设方案开展国际同行评议,动态监测建设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和纠偏,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度,以科学的学科评价机制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