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山花袋与《第二军从军日记》
田山花袋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旗手,1872年1月22日出生于群马县,本名田山录弥。1877年2月,他的父亲田山鋿十郎报名加入警视厅别动队,参加了西南战争;4月,在熊本县益城郡饭田山麓战役中阵亡。1878年,田山花袋进入馆林学校东校学习。1883年,他12岁,走读于吉田陋轩的私塾,开始学习汉诗文。1885年5月写作编辑了处女汉诗集《城沼四时杂咏》,并开始给《颖才新誌》投稿。1886年3月,从小学高等科毕业。同年7月,因为哥哥在修史馆(后来的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就职,所以举家迁往东京。这一时期,田山花袋开始立志做一名军人。1888年,他进入明治会学馆学习英语,开始阅读西欧文学,并学习元禄文学,写作编纂了汉诗集《买山楼初集》。1891年拜入尾崎红叶门下,开始接近砚友社,经尾崎红叶介绍在江见水阴(早期属于砚友社)主持的杂志社当编辑,同年10月发表处女作《瓜田》。1892年3月,田山花袋开始在《国民新闻》上连载小说《落花村》,第一次使用了“花袋生草”的笔名。1893年7月发表了真正的处女作《小诗人》。田山花袋的早期作品,从总体来看具有较浓重的抒情色彩,其文风并不接近砚友社,相反更接近北村透古、早期的森鸥外和岛崎藤村。
1896年,田山花袋结识岛崎藤村和国木田独步,受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了国木田独步的小说《源叔父》的影响,作品风格开始逐渐由抒情转为客观写实。1899年经大桥乙羽介绍进入博文馆工作。1904年2月在《太阳》杂志上发表了评论《露骨的描写》,提倡依据事实的原本来自然地描写事实,主张再现自然的无技巧主义。这如同一份宣言,宣告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开始。1906年岛崎藤村自费出版《破戒》,1907年田山花袋发表了小说《棉被》,两部作品成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终结了“红露逍鸥”的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日本与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直到1905年9月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令人气愤的是,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在清朝本土的东北地区进行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战争使日本在东北亚取得了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的扩张受到阻挠。和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一样,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各大报社也向中国东北派出了大量的随军记者,田山花袋就是其中一员。1904年3月,受日俄战争的影响,《日俄战争写真画报》开始筹备,并于次月创刊发行。此时,田山花袋受博文馆委派以第二军从军写真班主任的身份从军,并于3月23日从东京出发。在中国登陆后先后参加了金州、南山、得利寺、盖平、大石桥、辽阳等地的战役。1904年8月因疑似感染伤寒而住进海城的兵战医院。同年9月13日从大连出发回国。
1905年1月,田山花袋在从军时写的诸多《观战记》被汇总成《第二军从军日记》出版。在该书的序言中作者写道:“我从东京出发是在3月23日下午9点半。从宇品出发是在4月21日下午3点,然后同年9月19日下午3点在新桥停车场的站台下车,历时183日。其间遭遇敌人袭击狼狈不堪之时有之,险遭俘虏仓皇逃走之时有之,遭炮弹密集轰炸险些阵亡之时有之,罹患严重热病做好死亡准备之时有之,总之出入所谓生死之境的经历不在少数。”[16]与国木田独步不同,田山花袋作为陆军从军记者遍走战场,所以更加深入地接触了战争。作为从军记者,田山花袋在日俄战争期间力图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上来观察和记录整个战争。而桥川文三认为《第二军从军日记》一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作者把“所看、所闻、所感之处全部毫无遗漏地、毫无顾忌地写了下来”[17]。这次从军经历对于田山花袋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人生体验,也成为他从浪漫主义向自然主义转变的重要契机之一。关于这一点,田山花袋自己也有预感,他在《第二军从军日记》的序言中写道:“我从军亘古未有的征俄战争,真是天赐良机。自不待言,炮烟弹雨对我幼稚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我想我看到了人类最大的悲剧和人类最大的事实。”[18]虽然作者在战记里面也描写了战争的惨烈,但是因为参加了侵略战争而获得了思想上面的转变与成熟,并因此而兴奋,这不得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漠视。而且作者几乎没有提及日俄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显示了对中国民众的漠视。另外,作为日军从军记者看到日军节节胜利,田山花袋也不自觉地流露出胜利者的喜悦。“我等时常在心头惦念的旅顺坚塞,也为我神武无双的海陆军所降服,呈现出皇威所到之处草木皆靡的盛况”[19],田山花袋和多数从军记者一样,往往忽视了日俄战争的本质,并或多或少流露出帝国主义的情绪。
1912年,田山花袋从博文馆退职,成为职业作家。1923年1月,《花袋全集》全12卷由花袋全集刊行会出版。同年3月,田山花袋动身前往满洲和朝鲜旅游,依次游历了大连、太沽、天津、北京、奉天、哈尔滨,随后进入朝鲜,6月回国。回国后根据这次旅游经历著有《满鲜游览》,于1924年11月出版。1927年2月,其晚年代表作《白夜》开始在《福冈日日新闻》上连载。1928年10月,他曾前往满洲和蒙古旅行,1930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