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西湖风景——诗文西湖与现实西湖的交融
谷崎润一郎晚上7点多到达杭州,然后乘人力车赶往清泰第二旅馆。晚上从旅馆阳台远眺西湖,“我心中不知怎么的竟像是遇见了恋人似的感到一阵欣喜”[45]。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作者在来中国之前已经在诗词小说中和西湖有过多次接触,憧憬向往之情早已有之。可以说,谷崎润一郎在来中国之前,通过阅读西湖相关的诗词小说,完成了对西湖的认识与想象。等到亲游西湖的时候,现实的湖光山色又时时唤起谷崎润一郎熟稔于心的关于西湖的诗文记忆,就这样,诗文西湖与现实西湖的景色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别样的西湖风景画卷。在小说《西湖之月》的开篇,为了说明杭州春天之美,作者引用了高青邱的诗:“渡水复渡水,春花还春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46]路过松江时,小说的主人公“我”想起了诗人杨铁崖曾避乱于此,又想起了李渔的《蜃中楼传奇》和《比目鱼传奇》。“我”在火车上阅读了随身携带的石印本《西湖佳话》,“传说中白乐天修筑的白公堤,孤山山麓的林和靖的放鹤亭,以文世高和秀英小姐的爱情故事而著称的断桥旧迹”[47],这些记忆和认识应该都是源于《西湖佳话》这本书。
第二天早上,为了观察地形,“我”雇了一顶轿子绕湖一周,傍晚回到旅馆。坐在阳台的藤椅上眺望景色,看到路边有人挥舞着刀剑卖艺,于是联想到《水浒传》中常有描写英雄豪杰在街头舞枪弄棒的场景。次日9点左右,“我”乘坐画舫开始游湖。作者对西湖的景色大加赞扬,并通过对比洞庭湖、鄱阳湖来说明西湖独特的景色:“西湖景色的美,我想主要在于其面积不像洞庭湖、鄱阳湖那样大得浩瀚无边,而是一眼即可望到尽头,却有一种苍茫迷蒙之感,湖与周围秀丽的山峦丘陵相映成趣,极为协调。有时会感到它相当的雄大壮阔,有时会感到它又如盆景般的小巧玲珑,湖里有湾岔,有长堤,有岛屿,有拱桥,晴雨朝夕景象不同,犹如一幅长卷在你面前展开一般,所有的景物都会同时映入你的眼帘,这就是西湖的特色。”[48]西湖的水清而浅,“我”想起了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并顿悟了“水清浅”的含义与美。在画舫穿过望山桥之后,发现了穿淡青瓷色上衣女子的尸体,“她的脸上闪烁着一种安详甚至是灵动的光辉”[49]。穿淡青瓷色上衣女子的死亡使作者联想到同样死于西湖之畔的六朝名妓苏小小。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引用了“金粉六朝香车何在,才华一带青冢犹存。”(叶赫题)等五首镌刻在遮护苏小小墓冢的慕才亭石柱上的诗句,也可以看作是对穿淡青瓷色上衣女子的悼念。淡青瓷色上衣女子便同这苏小小一样,同西湖之月一起为神秘、传奇、虚幻的西湖更增添了一份凄美。
除了小说《西湖之月》之外,在《闻书抄初出卷头》中也有关于杭州的叙述[50]:
以前我去中国南方旅行,在杭州的西湖游览时,想起从前苏东坡曾经被贬到这里的故事,可虽属遭贬,却到了这般山清水秀的地方,又有什么可值得悲哀的呢?……《西湖佳话》中载有他的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谓“西子”就是芭蕉面对雨中象泻联想起的美人西施,而苏东坡虽然没有西施,却也有朝云暮雨相伴,虽然不过是一介地方官,但也身居要职,再要对流谪之身心怀不满的话,实在也是奢侈之极了。而于我而言,人生的幸福不过如此,实在颇有点垂涎之意。这么说来,杭州的日本领事馆正好位于风景绝佳的湖畔山丘之上,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上景色宛如盆景一般展现在眼前。听说有人曾经说过“最盼望的就是当一个外交官,并成为杭州的领事”。真的,真的,当一个驻欧美之大国的大使实在并不足羡,而要是能被派到杭州,成为那个领事馆的主人,那真是就算以区区领事终老也没什么可懊恼的了。而一介领事尚能让人如此满足,更何况身为领主统驭这一派名山秀水呢!西湖和琵琶湖,至今还是有点难论高下,如果说彼地有天竺山、吴山、葛岭诸岳,那么此地有比睿比良伊吹诸峰;彼地有三潭印月、柳浪闻莺,则此地有石山的名月、坚田的落雁,不过此地的八景虽然足以与彼地的十景相比拟,而此地堂堂大名的幸福,却实在是比不上彼地一介遭贬之人所拥有的了。
很明显,除了诗词小说,谷崎润一郎还从近代日本人的中国游记中获得了对西湖的认识。上文中提到的想成为杭州的领事的人就是德富苏峰。德富苏峰在《七十八日游记》中曾经提道:“站在领事馆的庭前,几乎可以把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我本来是个不想做官的人,如果一定要让我做的话,我希望是在这里当一个月的领事。”[51]另外,谷崎润一郎在《苏州纪行》中也提到了德富苏峰的游记,可见谷崎润一郎之前曾经阅读过。而且和德富苏峰一样,包括杭州在内的中国之行给谷崎润一郎留下了较为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