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崎润一郎的中国因缘

第一节 谷崎润一郎的中国因缘

1886年7月24日,谷崎润一郎出生于东京市日本桥区蛎壳町。1982年9月,入读阪本普通高等小学。1983年4月,重读一年级,结识了一生的挚友笹沼源之助。笹沼源之助是东京高级中华料理店“偕乐园”未来的接班人,因此,谷崎润一郎逐渐与中国美食结缘,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中国的种子。1897年3月,他从阪本小学普通科毕业,升入高等科。在读高等科一年级的时候,受胁田甲子助劝导,开始走读位于日本桥区龟岛町的贯轮吉五郎的秋香塾学习汉文。1898年,以野村孝太郎为中心,桥本市松、鹫尾信作、笹沼源之助、胁田甲子助、谷崎润一郎等人创办了手写传阅杂志《学生俱乐部》,以“花月”“笑谷”“笑谷居士”等笔名先后发表了《学生梦》《楠公论》《日本历史漫谈》等文章。1901年3月,他从阪本小学高等科毕业,4月考入东京府立第一中学。10月,在《学友会杂志》第35号的“文苑”栏目发表了第一首汉诗《牧童》:“牧笛声中春日斜,青山一半入红霞。行人借问归何处?笑指梅花溪上家。”[1]很明显,《牧童》一诗借鉴了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虽然略显生涩,但是化用还算巧妙。12月,他在《学友会杂志》第36号的“文苑”栏目发表了三首汉诗。[2]第一首题为《护良王》:“鹿走三山运竟空,南朝往事泣英雄。天阍未扫妖云影,贼子屠龙土窟中。”第二首题为《观月》:“薄暮东山待月来,卷簾间倚小楼台。忽看林梢清辉闪,蛾影先浮潋滟杯。”第三首题为《残菊》:“十月江南霜露稠,书窗呼梦雁声流。西风此夜无情甚,吹破东篱一半秋。”其中《护良王》一诗借鉴了清代诗人吴伟业的《功臣庙》:“鹿走三山争楚汉,鸡鸣十庙失萧曹。英雄转战当年事,采石悲风起怒涛。”《残菊》一诗中的“西风此夜无情甚”与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即事》中的“北风昨夜无情甚”酷似,“吹破东篱一半秋”与宋代诗人林景熙《渔笛》中的“吹破一江秋”、元代诗人赵显宏《满庭芳》中的“吹破楚天秋”等诗句相似。“东篱”则应该是取自陶潜《饮酒》的名句“采菊东篱下”。由此可见,年仅15岁的谷崎润一郎已经广泛涉猎了中国诗词,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汉文功底。

谷崎润一郎在1922年发表的《中国趣味》中明确地表达了对中国汉诗文的热爱[3]:

我在孩提时代也去上过汉学的私塾,母亲教我阅读《十八史略》。我至今仍然认为,在近来的中学等地方,与其教授那些枯燥的东洋史,还不如让学生阅读这部充满了有趣的教训和逸事的汉籍,也许这样会有益得多。后来,我曾去中国旅行了一次。虽说我对中国怀着恐惧,但我书架上有关中国的书籍却是有增无减。我虽在告诫自己不要再看了,却会不时地打开二十年前所爱读的李白和杜甫的诗集:“啊,李白和杜甫!多么伟大的诗人啊!哪怕是莎翁,哪怕是但丁,难道真的比他们了不起吗?”每次阅读,我都会被这些诗作的魅力所打动。自从移居到横滨以来,我忙于电影的拍摄,生活在充满西洋气息的街上,居住在洋楼里,但在我书桌左右两边的书架上,除了放有美国的电影杂志之外,还有高青邱、吴梅村的诗集。我在因工作和创作而感到身心疲惫时,会常常拿出这些美国的电影杂志和中国人的诗集来阅读。

1905年3月,谷崎润一郎从东京府立第一中学毕业,9月入读第一高中英法系。1908年7月,从第一高中英法系毕业,9月入读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系。1910年9月,他与小山内熏、大贯晶川、和辻哲郎、后藤末雄、木村莊太、小泉铁等人第二次创刊《新思潮》,11月在《新思潮》上发表小说《刺青》,12月在《新思潮》上发表小说《麒麟》。1911年6月,他在《昴》上发表小说《少年》,受到了永井荷风、上田敏、森鸥外等人的好评。7月,他因未缴学费从东京帝国大学退学。11月在《中央公论》上发表小说《秘密》,同月,永井荷风在《三田文学》上发表了《谷崎润一郎氏的作品》,盛赞了谷崎润一郎的小说,确立了谷崎润一郎在日本文坛的地位。谷崎润一郎早期的小说大都是中国题材作品,如《刺青》《麒麟》《秘密》等。谷崎润一郎此时虽然未曾去过中国,但是从汉诗文中获得了对中国的初步认识,并把对中国的印象与认识融入自己的小说中,营造了一个富有异国情调的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