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乡江南

一、水乡江南

中国江南水资源丰富,江河、沟渠纵横交错,近海且多湖泊。在德富苏峰、谷崎润一郎等访华作家笔下,中国江南被描绘成了美丽的江南水乡,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可以说这些访华作家的江南游记逐渐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树立起了美丽的江南水乡形象。

德富苏峰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曾经在1906年5月至8月来中国旅游,著有《七十八日游记》。这次旅游使德富苏峰对中国江南水乡的印象颇好,认为西湖“冷也好热也罢,西湖绝景不负绝景之名”[21],因此羡慕杭州领事的工作:“我本来是个不想做官的人,如果一定要让我做的话,我希望是在这里当一个月的领事。”[22]大正六年(1917年)9月至12月,德富苏峰再次来中国旅游,这一次比上一次旅游时间更长,旅游之地更广。他在南方依次游览了南京、镇江、扬州、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回国后写有《中国漫游记》。因为德富苏峰此行不负有任何使命,纯粹是个人旅游,因此心情上很轻松:“像我这样的漫游客,只需要优哉游哉地走走停停,看有趣的事,听令人愉快的话,和中国赤身裸体地亲密接触。这样,我就满足了。”[23]而且德富苏峰旅游期间时值秋季,又恰逢好天气,所以一路尽享美丽秋色,心情大好。在江南,德富苏峰多半是乘船旅行。11月7日,他乘船从芜湖去南京,途中对长江景色赞叹不已:“长江的景色一如既往的美妙。……岸边的杨柳还没有退去绿色;荻花芦花白得似雪,和点缀在江中的白帆交织在一起。这片片白色,和流向天际的滚滚浊流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别样的风景。”[24]在南京,德富苏峰乘坐画舫去利涉桥,虽然秦淮河的水不是很干净,但是因为能够品尝到江南霜蟹、看到具有六朝风情的利涉桥,因此感觉“这次旅行实在是太妙了,在我一生之中其他旅行都无法比拟”[25]。在镇江,德富苏峰参观了金山寺和甘露寺,并远眺长江,尽览长江美景。11月10日,德富苏峰雇了一艘蒸汽船去扬州,淮南运河让德富苏峰颇为感叹,并联想到苏伊士运河。扬州游览之后德富苏峰去了杭州,重点游览了西湖景区,美丽的湖光山色让他流连忘返。在杭州期间,德富苏峰还曾游览了紫阳峰,并在峰顶八卦石上眺望杭州:“东边,钱塘江的风帆出没在秋烟淡霭中。西面,西湖的小岛、楼台、扁舟和盈盈碧水交错在一起。我静静地望着这幅美景,贪婪地想一直看下去。”[26]

谙熟中国唐宋诗词的德富苏峰在旅途中诗兴大发,曾作诗多首,如:“六朝金粉水悠悠,南北风云今亦愁。独立金山寺边望,淡烟一抹是扬州。”[27]“秋江渺渺望无涯,返照金鳌塔影斜。三国六朝皆逝水,白帆如鹭入芦花。”[28]“平田一望半收禾,柳浦桑村次第过。胜景已知杭府近,翠松树里锦枫多。”[29]“青山接水水连弯,菱陌杨堤指顾间。须记荷枯枫老处,与君终日绕湖还。”[30]以此表达自己对于江南水乡的喜爱之情。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著名的唯美派作家,著有《春琴抄》《细雪》等名作。谷崎润一郎在1918年10月至12月第一次来中国旅游,在江南地区主要游览了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地。这次中国之行对谷崎润一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谷崎润一郎根据这次旅游经历著有《苏州纪行》《中国旅行》《南京夫子庙》等游记,《中国料理》《观中国戏剧记》等随笔,以及《秦淮之夜》《西湖之月》等小说。在江南旅游时,谷崎润一郎主要利用水路,一路乘船漫游江南。谷崎润一郎对江南水乡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在南京,他白天乘坐画舫游览秦淮河,尽情品味江南水乡情趣,晚上也流连于秦淮河两岸。在苏州,谷崎润一郎参观了留园、虎丘、寒山寺等名胜古迹,但是给他留下最深刻、最美好印象的还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标志“水”和“桥”。谷崎润一郎在回国后写的游记《苏州纪行》中表达了对苏州运河的喜爱:“即使寒山寺本身无趣,但是其附近运河的景色——枫桥、铁岭关附近的风光,我至今都不能忘怀。”[31]因为喜欢水乡的景色,尤其是喜欢流经城市的河流的景色,所以谷崎润一郎在苏州四天的旅程中,有两天是乘坐画舫畅游运河,尽情欣赏运河及沿岸的景色,在江南水乡的美景中如痴如醉。江南水乡的另一大特点是桥多。运河贯穿苏州,因此苏州的桥多达百座。吴门桥、饮马桥、乐桥、兴寺桥、装家桥、香花桥、草家桥、四义桥等,看得谷崎润一郎眼花缭乱。而且各座桥大多是拱形石桥,侧面望去如彩虹般横卧在水面上,美不胜收。在中国江南的旅游,激发了谷崎润一郎对江南水乡的喜爱,他把江南水乡的美景与情趣写进了多篇游记、散文甚至小说中,对中国江南水乡形象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