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时期日本作家访华游记中的江南形象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大量日本人怀着各种目的踏上中国土地,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来华日本人中既有普通民众、学生,也不乏官员、商人、作家、汉学家、艺术家,等等。在来华各色人等中留下丰富游记资料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无疑是访华作家,他们在游记中记录下了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回国后公开在刊物上发表甚至结集出版,在社会上影响深远。可以说,近代日本作家的访华游记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时日本人心中的中国形象,影响了日本普通民众的中国观。本节拟以大正时期(1912—1926)日本作家访华游记为中心,集中探讨访华游记中呈现出来的中国江南形象,从一个侧面对近代日本作家访华游记进行深入研究。
在日本近代历史上,相较于明治时期(1868—1912)和昭和时期(1926—1989),大正时期是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但是大正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而且在大正时期的日本、中国乃至世界都在发生巨变。1912年,中国进入中华民国时期,同年日本进入了大正阶段,两国几乎同时进入新旧交替的历史阶段。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爆发了长达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和日本也被卷入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机侵占山东,日本殖民主义在中国的势力逐渐扩张。此外,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成为日本重要的原料供给国和产品输出国,日本与中国的经济日益密切。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萌芽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初得到了快速发展,江浙等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尤为迅速,上海已经初具国际大都市的雏形。
大正时期,大量日本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作家和学者。大正时期的访华作家以独特的眼光审视动荡变化中的中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中国的历史风貌,向日本人展示了不同于明治时期的中国形象。限于篇幅,本节主要研究大正时期访华作家游记中的江南形象。江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同时期其内涵与外延都有所不同。出于研究上的需要,本节所指江南主要指上海及江浙地区。上海及江浙地区毗邻日本,经济发达,而且许多城市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在大正时期,该地区成为众多日本人,尤其是日本作家来华的必游之地。大正时期访华主要作家及游记如表1-1所示。
表1-1 大正时期主要访华作家及游记一览(以访华时间为序)
续表
续表
注1:这里只列出了大正时期到访过我国江南地区的主要日本作家。
注2:上述访华作家的足迹大都遍布中国南北各地,这里只列出了江浙等地的主要城市。
注3:一般认为《魔都》《上海》等作品虽然修辞上有所润色,但是基本上属于纪实性文学。
注4:关于金子光晴的访华时间,参考了徐静波的相关考证。[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