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尾敏雄与中国

二、岛尾敏雄与中国

岛尾敏雄是日本战后派作家之一,在日本战后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岛尾敏雄1917年4月18日出生于横滨市,幼年体弱多病,6岁时大病一场几乎丧命。从上小学开始他就周期性的头痛,而且视力不清,眼前时常出现齿轮的幻觉,岛尾敏雄把自己的这种幻觉称为“眼花”。病弱的体质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无疑对岛尾敏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后岛尾敏雄以梦幻等超现实手法创作《梦境中的日常》等一系列梦境小说的诱因之一。1936年,岛尾敏雄考入长崎高等商业学校,加入了同人杂志《LUNA》和《こをろ》,并与朋友一起创办了杂志《十四世纪》。1939年3月,他从长崎高等商业学校毕业,参加了神户商业大学的考试,但是落榜了。同年夏天,他作为《每日新闻》主办的菲律宾派遣学生旅行团的一员游历了吕宋岛、中国台湾等地,后来根据这次经历著有《吕宋纪行》。1940年考入九州帝国大学经济科,后转入东洋史科。1941年夏天,他曾和妹妹一起去满洲旅行。7月16日乘船出发,经过两天多的航程到达中国。7月19日转乘火车去奉天。[12]7月21日到达奉天,在奉天参观了忠灵塔、“九一八”事变的战争遗迹北大营以及北陵。7月25日通过在日本国内的弟弟给妹妹写的信得知邻居丸谷京子去世,当天突然产生了去哈尔滨的想法。在去哈尔滨的路上路过新京[13],他看到“阳光耀眼的夏季晴空中,宽广雄伟的忠灵塔直插云霄。随着向北行进,感觉忠灵塔变得愈发高大。……也有天气的原因,感觉新京一片明媚”[14]。“忠灵塔”是日本侵略军为战死的士兵修建的,本身就是侵略的罪证。岛尾敏雄在所到之处参观“忠灵塔”,并在字里行间美化“忠灵塔”,不得不说其内心潜藏着帝国主义思想。7月27日深夜,他抵达哈尔滨车站,在出站口一眼望去都是日本人、满洲人和俄罗斯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哈尔滨当时的社会情况。7月28日晚上乘车返回奉天。8月3日凌晨5点,他乘车出发去热河,主要目的地是承德。岛尾敏雄在承德“看到架设在宽阔的武烈河河面上的承德桥桥口上写有‘打倒共匪救我全家’的字样,对黄昏的未知的街道产生忐忑不安的心情”[15]。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日本侵略军在占领热河后,为了掩盖罪行转移民众的注意力而恶意抹黑共产党,可谓居心叵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岛尾敏雄回国后把在满洲游历时写的日记整理发表在《こをろ》上面,原题为《热河纪行》,后来改名为《满洲日记》。

1943年岛尾敏雄申请成为海军预备学生,同年9月自费出版了小说《幼年记》,印了70本分发给亲友。因为海军预备学生大多会成为特攻队员,所以此时匆忙出版《幼年记》似乎有些遗书的味道。1944年,岛尾敏雄成为第一期鱼雷艇搭乘员,经过训练后于1944年10月成为第18号自杀式鱼雷艇“震洋号”的指挥官,11月在奄美群岛加入吕麻岛基地待命准备实施自杀式袭击。庆幸的是还没有参战,日本就于翌年8月宣布战败。9月末,岛尾敏雄回到了神户。战后,岛尾敏雄热衷于文学创作,与庄野润三等人创刊杂志《光耀》,并参与了《VIKING》《近代文学》等同人杂志的工作。岛尾敏雄根据自己的从军经历创作了一系列战争小说,其中《出孤岛记》获第一次战后文学奖。1960年出版了小说《死之荆棘》,荣获艺术特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