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颓败江南
在芥川龙之介、迟塚丽水、金子光晴等作家笔下,中国江南又换了另外一番景象。谷崎润一郎、德富苏峰笔下美丽的江南水乡在这些作家的游记中变得颓败不堪,散发着颓废的气息。大正时期,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江南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毁于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芥川龙之介受《大阪每日新闻》社(今日本《每日新闻》社)派遣,于1921年3月底至7月中旬访问了中国,回国后陆续发表了《上海游记》《江南游记》《长江游记》和《北京日记抄》。1925年11月,以上四种游记和以前未曾发表过的《杂信一束》由日本改造社结集出版,定名为《中国游记》。由于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在中国游历时间较长、游历地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因此游记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而且芥川龙之介的游记又发表在《大阪每日新闻》《改造》等日本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因此《中国游记》在日本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江南形象颓败不堪。《上海游记》中对湖心亭有这样的描写:“沿着这条摊床街走到尽头,声名远扬的湖心亭一望在即。说起湖心亭似乎应该很壮观,然而那不过是一个看起来随时可以坍塌的颓败至极的茶馆。亭外的湖水中漂浮着墨绿色的水垢,几乎看不见湖水的颜色。”[34]上海是芥川龙之介来中国的第一站,对上海的印象也无形中影响了他对江南的印象。江南水乡的画舫曾经给谷崎润一郎带来那么多诗情画意,但是在芥川龙之介眼中“只是一艘张着遮阳的白木棉布,装了黄铜扶手的普普通通的小船”[35]。芥川龙之介对杭州西湖也十分失望:“总体来说,与其将西湖称为湖,还不如说是一个大大的水田。”[36]以西湖为代表的江南风景名胜周边修建的砖瓦建筑更是让芥川龙之介对整个江南产生了厌恶:“但是这位中国美人(指西湖,笔者注),已经被岸边随处修建的那些恶俗无比的红灰两色的砖瓦建筑,植下了足以令其垂死的病根。其实,不只是西湖,这种双色的砖瓦建筑就像巨大的臭虫一般,在江南各处的名胜古迹中蔓延,将所有的景致破坏得惨不忍睹。”[37]芥川龙之介因此发出如下感慨:“曾几何时,读过的德富苏峰先生的《中国漫游记》中,苏峰先生曾以若能担当杭州领事在杭州悠然度过余生视为人生之大幸。可是,对我而言,别说是领事,即使被任命为浙江督军,我也不愿意守着这样的烂泥塘,而更愿意住在东京。”[38]
芥川龙之介对苏州园林、寒山寺、虎丘等名胜古迹也十分失望,认为苏州园林“的确没有什么值得敬服之处”[39],寒山寺毫无“月落乌啼”的诗意,而且坐落在一个“毫无特色的十分脏乱的镇子”上[40]。虎丘“已极为荒废了”,剑池“与其说是池,倒不如说是一个水坑”。[41]在扬州,芥川龙之介乘坐画舫走水路游览,丝毫没有感觉到杜牧诗句中的诗情画意:“河面十分狭窄,水色出奇地发黑。说实话,这里与其称作河,不如叫作河沟更为合适。黑色的水面上,游动着几只家养的鸭子和鹅。两岸时而是脏兮兮的白墙,时而是贫瘠的油菜田,时而是河岸已坍塌的长着灌木的孤寂的原野。”[42]在南京游览时,著名的秦淮河留给芥川龙之介的印象是:“自桥上远眺,秦淮乃一寻常的河沟。……古人云‘烟笼寒水月笼沙’这般风景已不可见。所谓今日之秦淮,无非是俗臭纷纷之柳桥。”[43]
芥川龙之介从文本世界中获得的关于中国神秘而美好的印象,在现实中国中逐渐瓦解崩溃,继而产生了对于现实中国的厌恶与藐视。“现代的中国有什么?政治、学问、经济、艺术,不是如数堕落着吗?尤其是艺术,从嘉庆道光以来,有一可以自豪的作品吗?……就是中国人,只要是心不昏的,对于中国,比之于我一介旅客,应该更熬不住憎恶吧。”[44]“换句话说,现在的所谓中国,已不是从前诗文中的中国,是在猥亵残酷贪欲的小说中所现着的中国了。”[45]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不仅在日本影响巨大,而且出版后不久就被译介到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约在1925年的11、12月份,我国20世纪初期著名翻译家夏丏尊在上海的一家日本书店买书时,书店主人向他推介刚刚出版的《中国游记》:“先生,这书在你或者不会感到什么兴味,但日本新近很畅销,对于贵国的讥诮很多呢!”[46]于是夏丏尊买了一本,在从上海到宁波的轮船上读了一遍,深受触动,并在1925年12月节译了《中国游记》的部分章节,1926年4月以“芥川龙之介氏的中国观”为题发表在《小说月报》第4期上。关于译介《中国游记》的动机,夏丏尊曾提道:“果然,书中到处都是讥诮。但平心而论国内的实况,原是如此,人家并不曾妄加故意的夸张,即使作者在我眼前,我也无法为自国争辩,恨不能令国人个个都阅读一遍,把人家的观察做了明镜,看看自己究竟是什么一副尊容!想到这层,就从原书中把我所认为要介绍的几节译出,想套了日本书店主人对我说的口气,敬告国人说‘这书在你或者不会感到什么兴味,但日本新近很畅销,对于贵国的讥诮很多呢’!”[47]很显然,夏丏尊把《中国游记》当成了国人自省的一面镜子,但是忽略了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扩张之时,因此引发了中国文坛对于《中国游记》以及芥川龙之介的强烈不满,巴金、韩侍桁、冯乃超等作家都曾公开表达过对芥川龙之介的批评。[48]如今时过境迁,人们能以更加宽容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游记》,虽然游记中的一些观点我们仍然不能接受,但是《中国游记》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中国当时的风土人情,作为史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我们研究当时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上所述,大正时期,众多日本作家来华旅游,江南几乎是他们的必游之地。当时中国正值社会变革之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动荡变化之中。不同的访华作家从迥然不同的审美角度,对中国江南进行了各自的观察分析,因此也就塑造了不同的中国江南形象。令人流连忘返的水乡江南、散发着魔力的魔幻江南、使人厌恶的颓败江南——这些矛盾的江南形象交织在一起,共同构筑了大正时期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江南形象。
【注释】
[1][日]清水茂:『近代文学鑑賞講座第一巻二葉亭四迷』,角川書店,1967,第6頁。
[2][日]中村光夫:《“不如早死好”——二叶亭四迷传》,刘士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183页。
[3]即海参崴,俄罗斯称“符拉迪沃斯托克”,日本称“浦盐”,原属中国领土,1860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海参崴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海参崴后来发展成为俄罗斯在远东的重要城市和港口。日本一直觊觎海参崴,1918年4月,日英联军借口当地有日资设施被袭,进驻金角湾和海参崴,1920年,在远东滨海地区建立“远东共和国”,持续至1922年由苏联收复。1991年5月16日,中苏签订《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正式承认符拉迪沃斯托克为苏联领土。
[4]《近代文学鉴赏讲座第一卷二叶亭四迷》书末附有《二叶亭四迷年谱》,该年谱是在《二叶亭四迷全集》(昭和二十九年六月岩波书店出版)第十六卷中的年谱和中村光夫编著的《二叶亭四迷传》(昭和三十三年十二月讲谈社出版)附录年谱的基础上增订修改的。据此年谱,二叶亭四迷是在1902年6月10日抵达哈尔滨。但是据《游外纪行》记载,二叶亭四迷是在1902年6月14日和朋友一起出发去了哈尔滨,抵达时间应该在14日或15日。
[5][日]中村光夫:《“不如早死好”——二叶亭四迷传》,刘士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205页。
[6]王中忱:《越界与想象——20世纪中国、日本文学比较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4页。
[7][日]中村光夫:《“不如早死好”——二叶亭四迷传》,刘士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205页。
[8][日]中村光夫:《“不如早死好”——二叶亭四迷传》,刘士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202页。
[9][日]中村光夫:《“不如早死好”——二叶亭四迷传》,刘士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202页。
[10][日]中村光夫:《“不如早死好”——二叶亭四迷传》,刘士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206页。
[11][日]中村光夫:《“不如早死好”——二叶亭四迷传》,刘士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213页。
[12][日]中村光夫:《“不如早死好”——二叶亭四迷传》,刘士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280页。
[13][日]二葉亭四迷:『二葉亭四迷全集』(第四巻),筑摩書房,1985,第103頁。
[14][日]二葉亭四迷:《二葉亭四迷全集》(第四巻),筑摩書房,1985,第104页。
[15][日]松村定孝等:『近代日本文学における中国像』,有斐閣,1975,第21-22页。
[16][日]桥川文三:《現代日本記録全集6日清·日露の戦役》,筑摩書房,1970,第173页。
[17][日]桥川文三:《現代日本記録全集6日清·日露の戦役》,筑摩書房,1970,第173页。
[18][日]松村定孝等:《近代日本文学における中国像》,有斐閣,1975,第35页。
[19][日]松村定孝等:《近代日本文学における中国像》,有斐閣,1975,第35页。
[20]徐静波:《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第106-110页。
[21][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张颖、徐明旭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第397页。
[22][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张颖、徐明旭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第396页。
[23][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张颖、徐明旭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第212页。
[24][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张颖、徐明旭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第125页。
[25][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张颖、徐明旭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第129页。
[26][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张颖、徐明旭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第156页。
[27][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张颖、徐明旭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第137页。
[28][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张颖、徐明旭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第135页。
[29][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张颖、徐明旭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第153页。
[30][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张颖、徐明旭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第157页。
[31][日]谷崎潤一郎:《上海交遊記》,みすず書房,2004,第3页。
[32][日]村松梢風:『魔都』,ゆまに書房,2002,第27页。
[33][日]村松梢風:『魔都』,ゆまに書房,2002,第24页。
[34][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秦刚译,中华书局,2007,第14页。
[35][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秦刚译,中华书局,2007,第68页。
[36][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秦刚译,中华书局,2007,第68页。
[37][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秦刚译,中华书局,2007,第72页。
[38][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秦刚译,中华书局,2007,第72页。
[39][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秦刚译,中华书局,2007,第107页。
[40][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秦刚译,中华书局,2007,第105页。
[41][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秦刚译,中华书局,2007,第106页。
[42][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秦刚译,中华书局,2007,第116页。
[43][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秦刚译,中华书局,2007,第127页。
[44][日]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氏的中国观》,夏丏尊译,《小说月报》1926年第4期。
[45][日]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氏的中国观》,夏丏尊译,《小说月报》1926年第4期。
[46][日]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氏的中国观》,夏丏尊译,《小说月报》1926年第4期。
[47][日]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氏的中国观》,夏丏尊译,《小说月报》1926年第4期。
[48]秦刚:《现代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接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