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说文本的分析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
尾生从刚才起就伫立桥下,一直等待女人的到来。
抬眼望去,高高的石桥栏上,蔓草已爬了半截。缝隙间不时闪现来往行人的素衣下摆,被鲜红的落日映照着,随风悠然飘动。女人却仍未到来。[20]
以上是小说《尾生之信》的开始部分。从“被鲜红的落日映照着”一句,不难看出故事的发生时间已近黄昏。小说把故事的开始时间设置为黄昏,这是有特殊象征意义的。黄昏是日本文学中一种常见的意象,常用于烘染悲剧气氛。在悲剧爱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相遇多被设定在黄昏,例如森鸥外的处女作《舞姬》中描写主人公太田丰太郎与德国舞女偶遇的场景:“某日黄昏,我漫步兽苑……我正想经过这地方时,看到一位少女在深锁的教堂门前啜泣,年纪大约十六七岁……”[21]小说通过黄昏场景的设定,暗示了爱情故事的发生和舞女被抛弃最终发疯这一悲剧的结局。芥川龙之介17岁时就已熟读森鸥外的《舞姬》等作品,可以说森鸥外的创作手法对他的影响甚大。《尾生之信》中黄昏场景的设定,可见芥川龙之介对黄昏象征手法的认同和借鉴。小说以尾生于黄昏时分在桥下等待开篇,既暗示了尾生的等待与爱情有关,又暗示了尾生苦等无果,最终被水吞噬的悲剧结局。
同时,关于尾生溺水和魂魄飞升的时间,我们也可以通过小说的描写来进行推断。通过尾生溺水身亡之后的描写:“夜半,月光洒满河川中的芦丛和杞柳的时候”,我们可以推断尾生是在夜晚溺水的,当时有朗月当空,月光盈溢。而紧随其后描写尾生魂魄脱离尸骸的描写“悠闲地高高地升向微明的天空”,可以推断时间已近黎明。小说主体部分把故事的发生时间设定在黄昏时刻到第二天的黎明,也是有着深刻寓意的。黄昏这一时刻,是白昼向黑夜过渡的中间地带,在小说中可以看作是阴阳和生死的交界线。而黎明象征着希望和新生,小说在黎明时刻安排尾生的魂魄飞升,暗示着尾生精神的不灭。
另外,小说以主人公尾生的视角,描写了若干景物,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对芦苇的重视。在仅1500余字的小说中对“芦苇”的描写竟达七次之多,芦苇在文学中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常用于相思,如《诗经·国风·秦风》中有诗《蒹葭》(注:蒹葭即芦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小说中频繁出现芦苇这一意象,可以烘托尾生等待恋人的心情。同时因为芦苇中空,所以也可以看作是脆弱的象征,在小说中可以暗示悲剧的发生。
(二)“反复”描写手法的运用
小说全篇由15个段落组成,其中描写尾生等待的前13段,除第9段外都是以紧邻的两段为1小节,共计7小节,通过情节反复,渐次推进故事的发展。通过对此7小节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提纲(为了便于直观比较,摘录了日文原文)[22]:
(1)尾生は橋の下に佇んで、さっきから女の来るのを待っている。
……が、女は未だに来ない。
(2)尾生はそっと口笛を鳴しながら、気軽く橋の下の洲を見渡した。
……が、女は未だに来ない。
(3)尾生はやや待遠しそうに水際まで歩を移して、舟一艘通らない静な川筋を眺めまわした。
……が、女は未だに来ない。
(4)尾生は水際から歩をめぐらせて、今度は広くもない洲の上を、あちらこちらと歩きながら、おもむろに暮色を加えて行く、あたりの静かさに耳を傾けた。
……が、女は未だに来ない。
(5)尾生は険しく眉をひそめながら、橋の下のうす暗い洲を、いよいよ足早に歩き始めた。……が、女は未だに来ない。
(6)尾生はとうとう立ちすくんだ。
……が、女は未だに来ない。
(7)尾生は水の中に立ったまま、まだ一縷の望を便りに、何度も橋の空へ眼をやった。
……が、女は未だに来ない。……
通过以上提纲可以看出,每一小节都是以“尾生は+动词(多为视觉动词)”的形式开始,以“が、女は未だに来ない”的形式结尾,通过这种形式的反复,渐次把故事推向高潮。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中的“反复”有强调的作用,小说中通过“が、女は未だに来ない”(女人却仍未到来)同一语句的七次反复,刻画出尾生等待的焦急心情。同时,小说又富于层次变化,每一小节中通过对尾生的动作描写和以尾生的视角展开的景物描写,细致刻画了尾生的复杂心理变化。通过第二小节中对尾生的描写:“尾生一边轻吹口哨,一边在桥下悠然自得地眺望河滩沙洲”,我们可以感觉到尾生等待恋人的喜悦。而这时尾生眼中的景物“芦苇丛生的水边,或许是螃蟹的栖身之所,洞开着许多圆孔。每当波浪拍岸时,便发出轻微的嗒噗嗒噗声”,可以说是充满了生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尾生在第三、四小节中的心情有了改变:“尾生似乎等烦了……”“……在不太宽阔的沙洲上徘徊”,主人公的喜悦心情已经开始变得烦躁,这时尾生发现“不知何时已经开始涨潮,洗刷黄泥的水色更加逼近自己”。在第五小节中“尾生狰狞地倒竖双眉,在桥下沙洲走得愈加急促”。此时,尾生的心情已经变得焦急甚至有些愤怒。他“抬头望去,刚才桥上鲜红的落日余晖已消失殆尽”,恐怕此时一丝绝望已经掠过尾生的心头。在第六小节中,“尾生终于被河面的情景惊呆”,“照此下去,腿部、腹部、胸部都必定在顷刻之间被这冷漠无情的潮水淹没”。此时尾生必定已经心生恐惧,但是他并没有退却。在第七小节中,“尾生依旧站在水中,凭靠仅仅一缕希冀”[23]。作者用七小节的反复、递进式描写,一步一步地把尾生等待的心情从喜悦推进到烦躁、焦急、愤怒、恐惧,一直到仅怀一丝希望的绝望,层次分明,扣人心弦。
(三)对小说结尾的文本分析
小说有一个奇幻的结尾:“此后时间流转几千年,那魂魄历经无数轮回,又不得不托生人世了,那就是如今寄宿在我体内的魂魄。因此,我虽然生在现代,但是却不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昼夜漫然地过着梦幻的生活,只是一味等待着什么要来的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恰如尾生在薄暮的桥下,痴情等待永不到来的恋人一般。”芥川龙之介历来十分重视小说的结尾,往往会在小说的结尾点题或留下朦胧的暗示。关于小说结尾对主题的暗示,前文也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这里想尝试对结尾的一些文本细节进行分析。首先,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故事的发生时间,如果不知道故事背景,我们很难猜测故事发生的年代。而结尾的首句“此后时间流转几千年”,点明故事发生时间是在距今极遥远的古代。其次,小说也没有明确表明尾生和所等之人的关系,而是通过小说结尾最后一句话“这恰如尾生在薄暮的桥下,痴情等待永不到来的恋人一般”来侧面说明尾生是在苦苦等待自己的恋人。其实在小说的开头已有暗示:“尾生从刚才起就伫立桥下,一直等待女人的到来。”桥下,幽暗之所,避人耳目之地。尾生与女子约定会于桥下而非桥上,这就暗示了尾生与女子的关系。小说首尾呼应,巧妙地向读者阐明了人物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即作者在描写尾生的魂魄转生于自己体内时说:“又不得不托生人世”(また生を人間に託さなければならなくなった),在作者的眼中,尾生大概是没有托生的喜悦吧。认为“人生比地狱还地狱”的芥川龙之介,最终选择了服药自杀,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死而复生的危险”,让尾生魂魄转世的芥川龙之介,是否会希望自己的灵魂再度转世为人呢?
本节通过小说与原典的对比、对小说文本的解析等几方面对《尾生之信》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尾生之信》语言精练、构思精巧、寓意深远,而且留给读者诸多想象的空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