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派作家的中国战地体验与中国书写
2025年08月10日
第五章 日本战后派作家的中国战地体验与中国书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平野谦、埴古雄高、小田切秀雄等评论家于1946年1月共同创办了文艺杂志《近代文学》,宣扬文学应该摆脱包括封建主义在内的意识形态的束缚,追求文学的真实性,提倡艺术至上主义,这标志着战后派文学的诞生。很快,在《近代文学》周围聚集了30多位评论家和作家,他们把自身的战地体验融入创作中,强调尊重人与自由,着力探究与战后作品和风俗作品不同的新的近代文学,从而形成了日本文学史上被称为“战后派”的作家团体。其中野间宏、武田泰淳、埴古雄高、中村真一郎、椎名麟三、花田清辉、岛尾敏雄等人被称为“第一次战后派作家”,安部公房、大冈升平、堀田善卫等人被称为“第二次战后派作家”。
战后派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但是他们在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很多战后派作家都有着直接的战地体验,并根据自己的战地体验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透露出强烈的社会性和思想性。一些战后派作家还写下了大量的战地日记、信札和游记,向人们再现了战时的中国。本章拟以“第一次战后派”“第二次战后派”的代表性作家武田泰淳、埴谷雄高、岛尾敏雄、安部公房和堀田善卫为对象,梳理他们的战地体验,研究他们的中国书写,解读他们眼中的中国以及对中国的印象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