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武田泰淳的中国战地体验与战争反思
武田泰淳于大正元年(1912)出生在东京,本姓大岛,幼名觉。父亲大岛泰信是大学教授,主要讲授宗教学,培养了众多弟子。大岛泰信笃信净土宗,著有《净土宗史》《佛教读本》等著作。因为大岛泰信的老师、净土宗僧人武田芳淳后嗣无人,所以就把大岛觉过继给了武田芳淳,改名武田觉。1931年5月29日,因为一个字的俗名无法取得净土宗度牒,所以从大岛泰信和武田芳淳两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遂名武田泰淳。
武田泰淳在二战期间曾经作为士兵参加了侵华战争。在战后,武田泰淳发表了《才子佳人》《才女》《秋的铜像》等作品,但是均反响平平。从1947年开始,武田泰淳陆续发表了《审判》《蝮蛇的后裔》《秘密》《风媒花》等一系列以上海为舞台的作品,引起了不错的反响,成为日本第一次战后派的代表性作家。昭和五十一年(1976)武田泰淳因病去世,享年64岁。1980年,增补版的《武田泰淳全集》出版,共计2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