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徵与中岛敦的交融

一、李徵与中岛敦的交融

《山月记》讲述的是主人公李徵从人变为老虎的传奇故事。李徵才华横溢,很早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考取了功名,后来官至候补江南尉。但李徵性情狷介孤高,不愿与官场俗吏为伍,更愿意做个肆意心情并能流芳百世的诗人,于是在郁郁之中辞掉官职,致力于诗文创作,却又难得佳作,文名不扬。后来为了维持生计,他被迫再次成为官吏,但在官场总是怏怏不乐,狂狷的个性越来越难以抑制,终于在一次外出公干时,自卑的冲击和高度的压抑让他出现了狂疾,无法克制地走向了变虎的悲凉道路。这是他对人世的厌恶、对自己的厌恶的终途。

作者在《山月记》叙事上采取了独特的手法。作者以“李徵,陇西人士,博学俊才”[1]作为开篇,从李徵之外的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使其更具有客观性。但是,从“草丛里的声音这样说道”[2]之后,转到了故事主人公李徵自己的长篇告白。为了使读者能够只集中于李徵告白的内容上,作者把李徵的长篇诉说,特意隐掉了引号,使故事叙述者(中岛敦)不知不觉之中融合到了登场人物李徵的告白之中。因此,李徵这个人物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是中岛敦的化身,中岛敦是在借助李徵之口诉说自己的苦恼。

故事的结局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而让李徵变为老虎的艺术处理却也是中岛敦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印照。通过对中岛敦人生经历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岛敦与李徵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岛敦的父亲是中学的汉文学教师,且中岛敦的祖父庆太郎是颇有名气的汉学家。家学渊源,让他自幼便打下了深厚的汉学基础。中岛敦从少年时代起就博学聪慧,才情颖异,小学期间曾获得优等奖,21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科学习,24岁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升入研究生院学习,开始致力于对森鸥外的研究。中岛敦一心想成为作家,后来一直致力于写作,应征过各种奖项,但屡投不中。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李徵这一人物形象之中含有中岛敦的影子。

为了生计,中岛敦于1933年成为私立横滨高等女子学校的教师,教授日语和英语,因为哮喘病经常向学校请假,于1941年停职。然而,细细考量的话,治疗哮喘病不过是中岛敦停职的表面原因,想借机专心于文学创作或许才是他停职的深层次的原因吧。这与李徵辞官专心于诗文创作的行为有共同之处,无论是李徵还是中岛敦都是为了自己心目中的文学理想而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停职之后的中岛敦也面临着与李徵同样的问题。中岛敦虽然致力于小说创作,却一直没有优秀作品问世。再加上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拥有强烈正义感的中岛敦不愿写那些宣扬战争的作品,想要在文坛成名更是难上加难。1941年,中岛敦通过朋友的介绍远赴巴拉望岛成为南洋厅的教师。李徵因为“懦弱的自尊心”以及“自大的羞耻心”[3]而最终化身为虎,可以说这种艺术化的处理是李徵从苦恼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方法。中岛敦远遁南洋、到巴拉望岛南洋厅任职,虽说是为了治疗哮喘和维持生计,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或许是逃避不能成为作家的烦恼吧。

1941年6月28日,中岛敦在离开日本的当天寄给父亲的书信之中,如此感叹说:“真是越想越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愚笨的人。不能像理想中那样好好利用这难得的一年时间,没有干劲,去从事一些不合适、无意义的工作,简直是疯狂的行为。实际上,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结束了。……恐怕我的灵魂也会徘徊于未能完成的书稿之间吧。真是所有的一切都很荒谬。”[4]结果中岛敦为了逃避内心苦恼而放弃了文学创作的一个绝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