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期《山月记》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四、21世纪初期《山月记》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时间跨入21世纪,《山月记》在我国的译介与研究逐渐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山月记》的翻译方面,截至2020年10月,新译本多达10余种。2001年3月,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冯国超主编的《日本短篇小说经典上·中·下》,其中收录了中岛敦的名作《山月记》。笔者经过仔细比对发现,虽然书中没有明确指出译文的来源,但是该书所收的译本与孙大寿的译本除个别词句略有差异外,译文大体相同。2007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述坤译著的《日本近现代文学名家名作集萃》。该书作者曾经在东京的中文报纸《时报周刊》上连载《日本近代文学名著梗概选登》等文章,此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整理出版的。书中所收的小说译本包括《山月记》在内都是缩译。因为《山月记》本身就是短篇小说,所以作者并没有大规模缩译,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作品的原貌,译文也比较流畅。在译文之前,作者以“文坛荒芜时代的高格调作家中岛敦”为题,写了一篇关于中岛敦及其作品的简介,多是常识性的介绍文字,此处不再赘述。同年11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阎萍编译的《日本文学翻译读本》,从书名即可知道,该书是讲解翻译的一本教材,其中收录了作者的几篇小说翻译习作,《山月记》是其中的一篇。其优点是译文前面附有日文原文,极大地方便了日语学习者。1985年出版的《日语学习与研究》早已绝版,这是现今市面上能够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山月记》的日汉对译全译本。2009年1月,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了刘德润编著的《一生必读的日文名篇佳作》。该书收录了《山月记》的节译本,译文只选取了《山月记》主人公对月咆哮的两个场景,小说的精华可见,但是令人难窥全貌。译文之后附有中岛敦及《山月记》的简介,文中指出:“作者通过这篇故事反映出20世纪40年代日本知识分子绝望的自我意识。看似荒诞,却表现了存在的不合理与不安,有很深的寓意包含其中。也表现了作者憎恶现代文明的精神枷锁,自己在艺术追求道路上的苦闷。”[19]寥寥数语,使读者对《山月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10年之后,《山月记》在我国的译介更加繁荣,新译本不断涌现。2011年6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谭晶华主编、张敏生注译的《中岛敦作品选》,其中收录了《山月记》。该书收录了《山月记》全部的日文原文,但是只节译了其中的两段。序言中有关于中岛敦及其作品的简介,对于一般读者了解中岛敦文学的概貌有所帮助。另外,随书附带有日文的MP3录音,使读者又多了一条欣赏中岛敦作品的途径。2013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了韩冰、孙志勇翻译的中岛敦小说集《山月记》(2018年由中华书局再版发行),共收中岛敦小说9篇,除《山月记》之外,另收入《牛人》《高人传》《盈虚》《夫妇》《狐凭》《弟子》《李陵》和《光风梦》。书末附有韩冰写的《风光霁月的中岛敦小说世界》,对中岛敦生平及文学进行了简述。2013年9月,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世界名家经典短篇小说集《喀布尔人:撑蒿漫溯蓝色的生命之际》,收录了黄悦生翻译的《山月记》。除了中岛敦,黄悦生还翻译过清少纳言、陈舜臣、芥川龙之介等日本作家的作品。2017年1月,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了《每天读一点日文:日语晨读美文》,书中收录了由祝然节译的《山月记》片段。该书是日汉对照听读版,不仅附带音频,而且日语汉字均注有假名,对重点单词和语法也有简要讲解,适合日语初学者学习。

2018年在《七彩语文》国际版的第1期刊登了《山月记》的缩译版,译者不详。同年,在《传奇故事(破茧成蝶)》第8期刊登了《山月记》的节译片段,译者不详。2018年7月,我国台湾红通通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新译中岛敦:命运的开端》,由陈冠贵翻译,书中收录了《山月记》。由于条件所限,笔者暂时未能得见此书,具体情况不详。2018年12月,杨晓钟等人翻译的中岛敦小说集《山月记》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小说集收入中岛敦的7篇小说,依次是《名人传》《山月记》《李陵》《弟子》《光风梦》《悟净出世》和《悟净叹异》。该小说集的译者包括杨晓钟在内共计9人,《山月记》的具体译者不详。2019年2月,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了徐建雄翻译的中岛敦作品集《山月记》,共收入中岛敦小说10篇,除《山月记》之外,另收入《名人传》《悟净出世》《悟净叹异》《牛人》《盈虚》《弟子》《李陵》《夫妇》和《光风梦》。此外,另收入中岛敦创作的汉诗6首,书末附中岛敦简介。徐建雄被誉为“质检派”译者,曾经翻译过夏目漱石、太宰治、川端康成等日本作家的作品。

2019年,《时代人物(新教育家)》第7期刊登了《山月记》的节译片段,译者不详。2019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了陆求实翻译的中岛敦小说集《山月记》,共收入中岛敦小说10篇,依次为《山月记》《李陵》《弟子》《名人传》《悟净出世》《悟净叹异》《鬼魅附身》《木乃伊》《文字祸》和《光风梦》。卷首附译者序,对中岛敦及其文学有简要的介绍。译者陆求实是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翻译过夏目漱石、井上靖、渡边淳一、太宰治、谷崎润一郎等多位日本作家的作品,曾荣获日本野间文艺翻译奖。2019年11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代珂翻译的中岛敦作品集《山月记》,共收入中岛敦小说9篇,包括《山月记》《弟子》《李陵》《名人传》《盈虚》《牛人》《悟净出世》《悟净叹异》和《妖氛录》。此外,还收录了中岛敦创作的汉诗25首。译者代珂任教于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曾翻译过三岛由纪夫、东野圭吾、伊坂幸太郎等多位日本作家的作品。书末附译后记《“汉学”、文体和中岛敦》,对中岛敦的汉文体进行了剖析。该书有别于其他译本的亮点之一,是邀请了中岛敦的长子中岛桓为译本写了序,记述了中岛敦创作和歌的逸事,为读者了解中岛敦及其文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2020年5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自由译者李默默翻译的中岛敦小说集《山月记》,共收入中岛敦小说12篇,包括《李陵》《山月记》《高人传》《弟子》《牛人》《盈虚》《悟净出世》《悟净叹异》《文字祸》《附灵》《木乃伊》和《光风梦》。该书有别于其他译本的亮点之一,是书末附有《中岛敦年谱》,简明扼要,对读者了解中岛敦及其文学大有裨益。

21世纪初的20年间,我国有关《山月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初步统计,各种刊物上共发表以《山月记》为直接研究对象的论文52篇,这表明《山月记》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200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孙莲贵主编的《日本近代文学作品评述》,其中收录了孙树林写的《相生相克人虎间——中岛敦〈山月记〉主题管窥》,可以说是21世纪初有关《山月记》的第一篇论文。该论文依然沿用的是《山月记》与《人虎传》对比的模式,在研究方法上没有太大的突破。另外,《人虎山月间——中岛敦及其〈山月记〉解读》(《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与〈人虎传〉的对比中看〈山月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从〈人虎传〉到〈山月记〉——浅谈中岛敦的创作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山月记〉与〈人虎传〉的不同点赏析》(《名作欣赏》2015年第27期)等论文,都没有跳出《山月记》与《人虎传》对比研究的窠臼,缺乏新意。

另外,经在中国知网上检索,21世纪初(截至2020年)共计发表了18篇有关《山月记》的硕士论文,虽然有些论文不是以《山月记》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但是论文中都有相关章节对《山月记》进行了论述。这18篇论文分别是:马雪英的《中岛敦改编小说与原著研究—以〈山月记〉和〈李陵〉为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高静的《人对于命运的思考与反抗——中岛敦作品的主题探微》(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郭玲玲的《关于中岛文学——以人物形象分析为中心》(山东大学,2007年)、郭学妮的《日本文学中的“变形小说”及其外来影响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庆奇昊的《论中岛敦文学中的“不安意识”——以〈山月记〉和〈李陵〉为中心》(西北大学,2010年)、张博学的《中岛敦小说的人物特征——以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四篇作品为中心》(外交学院,2010年)、井琪的《论中岛敦小说中命运意识的转变和推移——以〈山月记〉〈名人传〉〈李陵〉为中心》(西北大学,2011年)、张谐的《关于〈山月记〉的“欠缺”问题——以中岛敦的狼疾为中心》(苏州大学,2011年)、陈邝娜的《〈山月记〉与〈狼灾记〉中变形的比较研究》(湖南大学,2012年)、冯志的《中岛敦作品中有关中国形象之研究——以〈山月记〉〈名人传〉等作品为中心》(东华大学,2013年)、柏青的《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变身物语——以动物变身为中心》(同济大学,2013年)、陈博君的《从中国道家思想看中岛敦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山月记〉和〈名人传〉为中心》(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温舒的《互文性视角下〈山月记〉的翻译研究》(吉林大学,2015年)、胡蝶的《中岛敦——〈山月记〉题名之研究》(贵州大学,2016年)、沈锦端的《〈山月记〉的中文译本研究——以李徵的存在状态相关的表现为对象》(厦门大学,2017年)、鲍卉的《中岛敦文学作品的宿命论——以〈山月记〉〈李陵〉〈牛人〉为中心》(西北大学,2018年)、纪岚馨的《中岛敦版和森见登美彦版〈山月记〉的比较研究》(西北大学,2019年)、刘吉隆的《翻案作品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性再现——以〈山月记〉〈李陵〉为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年)。

在21世纪初,最引人注目的中岛敦文学的研究者当推李俄宪和郭勇。两位学者都是长期从事中岛敦文学研究,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并均有专著问世。2004年,李俄宪在《国外文学》(第3期)上发表了论文《李陵和李徵的变形:关于中岛敦文学的特质问题》,文章通过对比《山月记》的主人公李徵和《李陵》的主人公李陵,分析了二者的悲剧性以及悲剧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这篇论文的最大的亮点当是对陇西李氏谱系的考证,认为无论李徵还是李陵都是源自陇西李氏,有着那个望族的高傲、自尊的个性,这在作者看来这样的个性恰好就成了他们身陷囹圄的重要原因。”[20]同年,郭勇在《外国文学研究》(第5期)上发表了《自我解体的悲歌——中岛敦〈山月记〉论》。作者跳出了《山月记》与《人虎传》对比研究的窠臼,从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入手,对《山月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了中岛敦自我解体的悲剧及其产生的原因。201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郭勇的专著《中岛敦文学的比较研究》,把中岛敦及其作品放入“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深入浅出地向读者阐述了中岛敦文学的奥义。该书的出版可以说标志着我国的中岛敦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该书第三章第一节“《古谭》的世界”中有关于《山月记》的论述,但是作者并非单独论述《山月记》,而是将其与《文字祸》《狐凭》和《木乃伊》当作一个整体,透过这四部小说组成的“古谭的世界”来透视中岛敦怀疑主义的文字观和历史观。

截至2020年,中岛敦的《山月记》发表已经有78年了,如今已经成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无论国内国外,对于任何中岛敦的研究者来说,《山月记》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说《山月记》是解读中岛敦及其作品的一把钥匙。从卢锡熹译介《山月记》开始,我国的研究者也已经走过了77年的历程,中间虽然因为历史原因有所间断,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山月记》及中岛敦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将会日益繁荣。总结《山月记》译介与研究的历史,正是想以史为鉴,促进新时期中岛敦文学的深入研究。

《山月记》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见表4-1。

表4-1 《山月记》在中国译介一览[21]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释】

[1][日]中岛敦:《山月记》,韩冰、孙志勇译,中华书局,2013,第1页。

[2][日]中岛敦:《山月记》,韩冰、孙志勇译,中华书局,2013,第3页。

[3][日]中岛敦:《山月记》,韩冰、孙志勇译,中华书局,2013,第7页。

[4][日]勝又浩:《中島敦の遍歴》,筑摩書房,2004,第83頁。

[5][日]中岛敦:《山月记》,韩冰、孙志勇译,中华书局,2013,第6页。

[6][日]中岛敦:《山月记》,韩冰、孙志勇译,中华书局,2013,第7页。

[7][日]中岛敦:《山月记》,韩冰、孙志勇译,中华书局,2013,第9页。

[8][日]中岛敦:《山月记》,韩冰、孙志勇译,中华书局,2013,第9页。

[9][日]中岛敦:《山月记》,韩冰、孙志勇译,中华书局,2013,第7页。

[10]陈青生:《抗战时期的日本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369页。

[11][日]中岛敦:《李陵》,卢锡熹译,太平出版印刷公司,1944,第1-2页。

[12][日]中岛敦:《李陵》,卢锡熹译,太平出版印刷公司,1944,第1页。

[13][日]中岛敦:《李陵》,卢锡熹译,太平出版印刷公司,1944,第119页。

[14]赵乐甡:《不成长啸但成嗥——中岛敦的〈山月记〉读后》,《日本文学》1985年第3期。

[15]赵乐甡:《不成长啸但成嗥——中岛敦的〈山月记〉读后》,《日本文学》1985年第3期。

[16][日]中岛敦:《山月记》,田忠魁译,《日语学习与研究》1985年第6期。

[17]孟庆枢:《重新寻找坐标——面向21世纪日本文化热点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日本学刊》1998年第2期。

[18][日]森鸥外,等:《大师小品:日本短篇精典》,姚巧梅译,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2,第177页。

[19]刘德润、刘淙淙:《一生必读的日文名篇佳作》,中国宇航出版社,2009,第169页。

[20]郭勇:《中岛敦文学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28页。

[21]由于条件所限,本表重点总结了《山月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译介情况,不包括我国港澳地区,我国台湾地区略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