堀田善卫与中国

三、堀田善卫与中国

堀田善卫1918年7月17日出生于富山县射水郡伏木町。1925年4月进入伏木普通小学,同年家道中落,一直经营船运的父亲堀田胜文开始从政,后来官至县会议长。母亲开办了县内首家托儿所。1931年,堀田善卫考入市川县金沢市县立第二中学。1936年考入庆应大学法学部政治学科预科,1939年正式升入庆应大学法学部政治学科,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翌年4月,他转入文学部法兰西文学科学习,结识芥川比吕志、加藤周一、中村真一郎等人。1942年8月接受征兵检查并合格。同年9月从庆应大学毕业,在国际文化振兴会调查会就职。所谓“国际文化振兴会”,是外务省设置的以“文化交流”为掩饰,其实从事对外情报搜集工作的机构。1943年,堀田善卫开始学习汉语,同年10月被军令部临时欧洲战争军事情报调查部征用,因为他大学时学习的是法语,所以被征调过去从事译解密码的工作,虽然属于非战斗人员,但是实际上也等于参加了战争。1944年2月,堀田善卫被东部第48部队召集,但是因为当时他肋骨骨折在富山陆军医院住院三个月,因此最后召集解除。翌年3月24日,经在海军报道部工作的朋友松冈大尉帮忙,得以乘飞机赴国际文化振兴会上海资料室工作,这是堀田善卫第一次来中国。原本上海之行不过是堀田善卫去欧洲的一个跳板,但是不久他认识到日本终将战败,因此做好了客死上海的心理准备。堀田善卫在国际文化振兴会上海资料室并没有承担实质性的事务工作,多半时间都在以文化工作的名义进行演讲活动,或是和中国学生或知识分子进行交流。这一时期,与堀田善卫交往密切的是在中日文化协会任翻译出版部主任的武田泰淳。5月份,堀田善卫曾经和武田泰淳一起去南京旅行,在南京认识了草野心平,战后成为诗歌杂志《历程》的同仁。他8月份在上海经历了日本战败。12月被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对日文化工作委员会征用,从事日语杂志《新生》的编辑工作,《新生》杂志主要以在上海的日本人为读者对象。除此之外,堀田善卫还负责把国民党的机关报纸《中央日报》的社论翻译成日文,传达关于撤回侨民船的情报,甚至代理上海中央广播电台面向日本人广播的播音员,等等。

1946年12月28日,堀田善卫乘船从海路回国,12月31日到达佐世保港口,但是因为检疫等原因,一直到次年1月4日才登陆。2月任职于《世界日报》社。堀田善卫回国后陆续创作《祖国丧失》《广场的孤独》《历史》等大量的作品。1956年11月至次年1月,为了出席在新德里举办的第一次亚洲作家会议而访问了印度,回来时途经香港,这是堀田善卫战后第一次出国旅行。1957年10月,受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堀田善卫与井上靖、中野重治、本多秋五、山本健吉等人访问了中国。其间他访问了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地,历时一月有余。1959年7月出版了评论集《在上海》,翌年10月出版短篇集《在香港》。1961年11月受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邀请,和椎明麟三、武田泰淳、中村光夫等人一起再次访问中国。1993年5月《堀田善卫全集》全16卷刊行。1995年9月5日,堀田善卫病逝。2007年夏天,在堀田善卫的故居其子女发现了两本笔记本,经过堀田善卫的长女堀田百合子和筑摩书房的原编辑岸宣夫的共同整理和解读,确认这是堀田善卫在1945年8月至1946年10月间写的日记,后来在神奈川近代文学馆又发现了另外一册笔记。这三册笔记就是堀田善卫在第一次上海期间写下的日记。经过整理,这三册日记于2008年11月10日以“堀田善卫上海日记沪上天下1945”为题,由集英社出版发行。《堀田善卫上海日记沪上天下1945》记载了堀田善卫在上海的各种经历,包括战前在国际文化振兴会上海资料室的工作经历,日本战败后在上海的经历、被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对日文化工作委员会征用的经历、在上海与中山怜子的感情纠葛,等等。很多经历后来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素材,因此这本日记是研究堀田善卫文学及其与中国关系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