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欠缺”管窥李徵与中岛敦

二、从“欠缺”管窥李徵与中岛敦

《山月记》借主人公李徵之口,道出了常人不易察觉或察觉之后也不愿承认的人性的弱点:“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山月记》之中有这样一段话:“长短凡三十篇,格调高雅,意趣卓逸,无不令人一读之下,立刻想见作者非凡的才华。然而袁傪在叹赏之余蓦然感到:无疑,作者的资质的确是属于第一流的。可如果只是这些的话,距离第一流的作品,在某个地方(某个非常微妙的地方)似乎还欠缺了点什么……”[5]“欠缺”的到底是什么呢?这成为《山月记》留给读者的一个谜。笔者认为自我认识的不彻底性是产生“欠缺”的最重要的原因。作为人的时候,李徵有“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6]但是,其实李徵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李徵彻底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认识是在化身为虎,向曾经的老友进行自我告白之时),因此产生了自我认识的不彻底性(欠缺)。此外,李徵请求老友袁傪保护和照顾自己的妻儿也是在请求其代为传播自己的诗作以及即兴吟诗之后。“比起濒临饥寒的妻儿,却更关心自己微不足道的诗业”[7],这也是“欠缺”产生的原因之一。请求袁傪“君从南地归来的时候,可否转告她们我已经死去了呢?唯有今日之事,万万不可提起”[8]。李徵如果是真的爱妻儿的话,就会明告他们,与家人同舟共济。缺乏信任对方、与对方共享幸福、共同承担痛苦这一爱的方式,这也是李徵“欠缺”产生的原因之一吧。

中岛敦也有如同李徵一样的“欠缺”(“自大的羞耻心”与“懦弱的自尊心”)。中岛敦受到祖父和父亲的熏陶开始学习汉儒学,天分加上勤勉,中岛敦度过了辉煌的学生时代。因此,中岛敦拥有“自大”与“自尊心”。但是,父母在中岛敦出生10个月后离婚,翌年,母亲因为结核病去世,大正十三年(1924)他的第一任继母过世,昭和十一年(1936)他的第二任继母过世,中岛敦几乎没有得到过母爱的关怀。或许是此原因吧,中岛敦不擅长与人交往(或者可以说厌恶),给人一种孤高的感觉。此外,虽然他想成为作家,却一直没有优秀作品问世。并且,中岛敦因为有哮喘病,体质很虚弱,因为怀疑自己的才能与体质,从而产生了“羞耻心”,变得“懦弱”。《山月记》中李徵“我虽然想凭借诗作成名,然而并没有进而求师访友,相与切磋琢磨;可另一方面,我又以跻身俗物之间为不洁”[9]。中岛敦与李徵一样,很少将自己的作品给朋友甚至妻子看,《山月记》是给妻子看的唯一一部作品。中岛敦的妻子曾说,她看了《山月记》之后,发现了中岛敦近乎“自大的羞耻心”与“怯懦的自尊心”,感到非常痛心。据说中岛敦赴南洋厅任职之前,将包括《山月记》在内的若干短篇作品托付与亲友时,曾经说过看过之后可以付之一炬这样的话。李徵和中岛敦都有禁锢于自己封闭的世界的倾向,这也是他们两个走向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一吧。

《山月记》是中岛敦的成名作,如上所述,李徵与中岛敦有很多相似之处。李徵可以看作是中岛敦的化身,而《山月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岛敦的自传性作品。《山月记》是以中国的传奇小说《人虎传》为基础创作的作品,但是与作为传奇文学的《人虎传》不同,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苦恼,揭示了人类的通病(“自大的羞耻心”与“懦弱的自尊心”),内涵丰富,意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