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柯林伍德的问答逻辑
对于作为历史学家的斯金纳而言,受到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理论影响来自英国历史哲学家R.G.柯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谈及柯林伍德对自己的影响,斯金纳直言:“事实上,我觉得对我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实践而言产生了最为直接的理论影响的作者就是柯林伍德。” (1) 斯金纳的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核心观念——语境中的概念(ideas in Context)来自柯林伍德首倡的“问答逻辑”。
在《柯林伍德自传》中很精粹地表述了柯氏的“问答逻辑”,即认为答案和问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理解著作家的问题是理解其作品的前提。在柯林伍德看来,任何思想命题都是对某一特定问题的回答,不理解它所针对的问题,就无法理解这一命题。思想史上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问题,存在的只是对于具体问题的具体回答。柯林伍德认为“政治理论的历史并不是将不同的答案给予同一个问题的历史,而是一个问题本身变动不居、答案随问题一同变化的历史” (2) 。也就是说,思想史研究的不是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答,而是在历史中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变化着的问题及其回答。换句话说,在人类历史上不存在一以贯之的思想,任何思想都是具体的、有意图的,都是为了回应或解决当时社会现实提出的问题。
对于柯林伍德来说,任何问与答总是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对于变化不断的问题所做出的变化不断的答案便构成了思想史的脉络。柯林伍德反复强调,把握任何一个概念,理解作家思想意图,都要放回到历史脉络中去了解。在柯林伍德看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霍布斯的《利维坦》所探讨的“国家”和“正义”,表面上是同一词汇,但并不是同一概念,针对的也不是相同的问题。在问答逻辑下,我们不仅要知道作者说了什么,而且要清楚他当时是因为回答什么问题而说了这些。在文本中看到的只是 “答案”,而作者要回答什么问题,需要通过了解更多的背景和脉络才能知道。唯有知道了问题是什么,才能真正地理解作者的“答案”。斯金纳所倡导的文本释读方法也是如此,将文本融入语境,强调从文本、行动与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中揭示作者的意图,使思想史家避免陷入“时代误置”。
斯金纳自述受柯林伍德影响甚大。1997年,斯金纳在就任剑桥大学钦定近代史讲座教授时所作演讲中提到:“我始终记得在我第一次阅读R.G.柯林伍德《自传》时的深刻印象。在这本书里,柯林伍德争辩道:所有哲学分支学科的历史都缺少一个固定的论题,因为问题以及回答不断在变化。” (3) 1998年,他在接受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采访时再次提到:“我还在上中学时,我的老师约翰·艾尔就让我念柯林伍德的《自传》,我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又回头来看这本书……我深心服膺于柯林伍德的核心观念——那原本是从他的美学中推引出来的——也即,一切艺术作品(包括哲学和文学著作)都是有其意图的物品,并且因此要想理解它们,我们就必须力图还原和领会潜藏于他们之中的种种意图。这些意图绝不会就写在它们的表面,然而发现它们却是解释学的任务的一部分。这种研究取向通过将我们从表层引向意图,表明我们要想达成我们所寻求的理解,就必须考察各种直接的语境。这正是我最初起步时强烈地打动了我的观念。” (4) 柯林伍德这种将历史与哲学相统一的范式促使斯金纳将研究视角转向文本产生的具体语境,为政治思想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方向,并在世界范围内对思想史实践的方法论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