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本解读之比较
由于施特劳斯与斯金纳研究思想史的理论和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了两者文本解读方式的不同。施特劳斯将重心放在对文本内容的研究上,历来以文本细读方式即字里行间阅读法而闻名。斯金纳则关注思想家通过文本所参与的政治论辩,着重分析文本中语言和修辞的运用。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依托在对文本的解读之上,长期以来他坚持不懈地对经典政治著作进行大规模的重新阅读和解释,提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解释原则和方法。在如何去阅读、理解经典文本的问题上,施特劳斯坚持认为,过去的思想家的意图远比传统所理解的要复杂得多,我们不能用过分简单化的观念来对待作者的意图,应该贴近文本,要做到确如过去思想家理解自己那样去理解他们 (106) 。在施特劳斯看来,经典文本具有内在的连贯性,他倾向于将研究对象的著作视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施特劳斯认为文本表面的自相矛盾并不是真正的矛盾,因为经典文本不可能容纳任何实质性的内在矛盾。按照他的观点,经典文本中每个表面的相互矛盾之处,往往存在深刻的含意,研究者通过自己字里行间的认真研读后可以最终消解掉这些矛盾,同时其中蕴藏的深层含意也得以呈现。
施特劳斯认为,伟大思想家的文本之所以会出现前后不一致,是由于受到迫害的威胁。在存在迫害的时代,思想家有必要将自己不符合正统的信仰掩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以一种隐晦而非直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正观点。思想家在陈述自己的观点过程中似乎自相矛盾,而这种表面的自相矛盾恰恰是作者有意对读者所做的暗示,指引读者去探求作者的真实想法。
在施特劳斯看来,洞察作者的言外之意成为解读文本的基础,为此他在《迫害与写作艺术》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俗白写作”和“隐微写作”。从柏拉图和色诺芬开始,古典政治哲人都懂得使用一种特殊的写作技巧,就是在同一文本里使用两种语言说话,传递两种不同的教导:一种是对社会有用的教导,即“俗白教导”,这是大多数人都能轻易读懂的;另一种是政治上有忌讳而不宜直言的真正教导,即“隐微教导”,这是只有少数训练有素而且仔细阅读的人反复琢磨文本才能领会的。所以我们阅读政治哲学著作时“必须尽可能地弄懂作者实际上说的和真正想说的东西,搞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施特劳斯曾经告诉他的学生们,直到18世纪,西方哲人的写作还十分顾及因写作遭到的社会迫害。所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搞清一个哲人在可能遭受迫害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107) 。施特劳斯认为,如果没有领悟到作者文本包含的隐微信息,我们就不能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不能真正读懂文本。
斯金纳表示他向来不能同意隐微写作这种说法,他从来没有觉得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典。在斯金纳看来,大多数站在经典之列的作家,比如霍布斯、斯宾诺莎、卢梭、马克思或者任何与社会高度对立的作家,都明显是无畏地表达自己想法的人。斯金纳认为,施特劳斯误解了很多政治哲学作家的心理。 (108)
在文本解读方面,斯金纳实现了视角的转换,从对内容的研究转向对思想的论辩。按照斯金纳的观点,思想家所表述的某种观点和概念能够被人所接受,或者取得其主导性地位,均是修辞的结果 (109) 。在他看来,思想家的文本本身就是修辞的产物,运用修辞的战略来支撑自己的言论,表达并强化自己的观点。当对任何文本进行研究时,为了要准确理解文本的意义,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必须要重视作者在写作文本时所运用的语言或者修辞,仅仅考察和研究文本自身是不够充分的,必须要把文本的修辞特征以及语言的修辞方式作为有机组成,纳入研究对象之中。
斯金纳与施特劳斯代表着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对于两者的研究思路,学术界有褒有贬,各持一方。至于究竟孰优孰劣,不可妄下判断。斯金纳强调对思想的历史性理解,在时代的特定社会背景和语境中审视概念的内涵,而对于西方思想源流中某些抽象的原则和观念缺乏必要的分析。事实上,西方思想源流中的某些原则和观念对西方文明的进程始终发生着潜在的影响,只不过这些原则和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思想家的某些概念虽然针对的是具体的历史事实,但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评判仍反映出思想源流中一般的原则和观念。与斯金纳不同,在施特劳斯的心目中,传统思想源流中的某些原则和观念拥有绝对价值,是西方文明的根本,是评价思想家及其思想的真正标准。施特劳斯强调思想史无非是对于永恒问题的不断贡献,忽视了不同历史时期问题和答案的时代内涵。这些提示我们,思想史研究既要探寻人类历史长河中某些一般性、连续性的因素,又要考察具体历史语境中思想学说的时代特征。
(1) [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2) Collingwood,R. G.,An Autobiography,Clarendon Press,1978,p.62.
(3) Quentin Skinner,Liberty before Liberalism,p.102.
(4) [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5) [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历史·政治·修辞》,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6) [英]昆廷·斯金纳主编:《人文科学宏大理论的回归》,张小勇、李贯峰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
(7) [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历史·政治·修辞》,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8) [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9) 同上书,第279页。
(10) [英]J. G. A·波考克:《语言及其含义:政治思想研究的转向》,任军锋译,载于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11) 同上书,第73页。
(12) 同上书,第83页。
(13) [英]J. G. A·波考克:《政治思想史:一种方法论的探究》,郑维伟、刘训练译,载于许纪霖主编《启蒙的遗产与反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14) [英]J. G. A·波考克:《政治思想史:一种方法论的探究》,载于许纪霖主编《启蒙的遗产与反思》,第77页。
(15) 同上书,第71页。
(16) 参见冯克利:《波考克和他的思想史研究(代译序)》,载于[英]J. G. A·波考克:《德行、商业和历史:18世纪政治思想和历史论辑》,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4页。
(17) [英]J. G. A·波考克:《什么是思想史?》,任军锋译,载于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7页。
(18) [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4页。
(19) [英]约翰·邓恩:《观念史的特性》,任锋译,刘训练校,载于许纪霖主编《启蒙的遗产与反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20) 同上书,第98页。
(21) 同上书,第100页。
(22) 同上书,第105页。
(23) [英]约翰·邓恩:《观念史的特性》,任锋译,刘训练校,载于许纪霖主编《启蒙的遗产与反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24) John Dunn,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John Locke: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Argument of the‘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p.IX.
(25) [英]昆廷·斯金纳:《国家与自由:斯金纳访华讲演录》,李强、张新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67页。
(26) Arthur O. Lovejoy,The Great Chain of Being,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6,p.3.
(27) 张执中:《从哲学方法到历史方法——约翰·波考克谈如何研究政治思想史》,《世界历史》1990年第6期。
(28)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88.
(29) 彭刚:《历史地理解思想——对斯金纳有关思想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的考察》,载于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页。
(30) [英]彼得·拉斯莱特:《洛克〈政府论〉导论》,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79—80页。
(31) 同上书,第4页。
(32) 张执中:《从哲学方法到历史方法——约翰·波考克谈如何研究政治思想史》,《世界历史》1990年第6期。
(33) [英]J. G. A·波考克:《什么是思想史?》,任军锋译,载于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34)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3.
(35) 李宏图:《语境·概念·修辞——昆廷·斯金纳与思想史研究》,《世界历史》2005年第4期。
(36)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120.
(37)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85.
(38) [英]J. G. A·波考克:《什么是思想史?》,任军锋译,载于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39)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118.
(40)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117.
(41) Arthur O. Lovejoy,The Great Chain of Being: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n Idea,p.3.
(42) 李宏图:《在历史中找寻自由的定义——昆廷·斯金纳与思想史研究》,载于[英]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18页。
(43) [英]斯蒂芬·柯林尼:《什么是思想史?》,任军锋译,载于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44) 彭刚:《历史地理解思想——对斯金纳有关思想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的考察》,载于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173页。
(45) 彭刚:《历史地理解思想——对斯金纳有关思想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的考察》,载于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46)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p.58⁃59.
(47)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62.
(48)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63.
(49)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68.
(50)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70.
(51)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72.
(52)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73.
(53)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73.
(54) 彭刚:《历史地理解思想——对斯金纳有关思想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的考察》,载于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55)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74.
(56) 李宏图:《笔为利剑:昆廷·斯金纳与思想史研究》,载于[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历史·政治·修辞》,第5页。
(57)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p.176⁃177.
(58)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86.
(59)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p.85⁃86.
(60)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4.
(61) Kari Palonen,Quentin Skinner:History,Politics,Rhetoric,p.37.
(62) Kari Palonen,Quentin Skinner:History,Politics,Rhetoric,p.38.
(63) [英]J. G. A·波考克:《什么是思想史?》,任军锋译,载于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64)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178.
(65) Quentin Skinner,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Volume Ⅰ:The Renaissance),pp.ix⁃x.
(66) Quentin Skinner,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Volume Ⅰ:The Renaissance),p.89.
(67) See Quentin Skinner,Liberty Before Liberalism,p.118.
(6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69) 同上书,第24页。
(70) ②参见[英]昆廷·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王加丰、郑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71) [英]昆廷·斯金纳:《古典修辞学和早期霍布斯著说中的“公民科学”》,载于[英]尼古拉斯·菲利普森、[英]昆廷·斯金纳主编《近代英国政治话语》,潘兴明、周保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61页。
(72) 参见[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7—38页。
(73) [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1页。
(74) 同上书,第228页。
(75)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5.
(76)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149.
(77) 李宏图:《笔为利剑:昆廷·斯金纳与思想史研究》,载于[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历史·政治·修辞》,第4页。
(78) 参见李宏图:《语境·概念·修辞——昆廷·斯金纳与思想史研究》,《世界历史》2005年第4期。
(79)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p.3⁃4.
(80) 李宏图:《笔为利剑:昆廷·斯金纳与思想史研究》,载于[芬兰]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历史·政治·修辞》,第7页。
(81) Quentin Skinner,“A Reply to My Critics”,in James Tully,ed.,Meaning and Context:Quentin Skinner and his Critics,p.283.
(82) See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182.
(83)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 Ⅰ:Regarding Method),p.185.
(84) Kari Palonen,Quentin Skinner:History,Politics,Rhetoric,p.167.
(85) Quentin Skinner,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Volume Ⅰ:The Renaissance),p.27.
(86) Kari Palonen,Quentin Skinner:History,Politics,Rhetoric,p.120.
(87) Quentin Skinner,“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History and Theory,Vol.8,No.1.(1969),p.39.
(88) 李宏图:《语境·概念·修辞——昆廷·斯金纳与思想史研究》,《世界历史》2005年第4期。
(89) Kari Palonen,Quentin Skinner:History,Politics,Rhetoric,P.3.
(90) 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载于[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6页。
(91) 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载于[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8页。
(92) 同上书,第57页。
(93) 郑鹏:《政治哲学与文学:施特劳斯学派的文学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94) [美]列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95) [英]昆廷·斯金纳《马基雅维里》,王锐生、张阳译,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96) [美]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与历史》,洪涛译,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97) 同上书,第31页。
(98) 同上书,第25页。
(99) Leo Strauss,Joseph Cropsey: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pP.1⁃2.
(100) 彭刚:《历史地理解思想——对斯金纳有关思想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的考察》,载于丁耘主编《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101) Leo Strauss:Thoughts on Machiavelli,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pP.11⁃12.
(102) 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载于[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页。
(103) 李天然:《译者前言》,载于[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104) Quentin Skinner: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Volume Ⅰ:The Renaissance),P.xi.
(105) Quentin Skinner: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Volume Ⅰ:The Renaissance),pP.x⁃xi.
(106) 郑兴凤:《论施特劳斯的解释学视域》,《现代哲学》2004年第3期,第14页。
(107) 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载于贺照田主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7页。
(108) [英]昆廷·斯金纳:《国家与自由:斯金纳访华讲演录》,李强、张新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04—205页。
(109) 李宏图:《修辞视野下的思想史研究》,《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