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维特根斯坦晚期的语言哲学
斯金纳的思想受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在语言学上的影响。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学界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哲学由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的关键人物。斯金纳对维特根斯坦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哲学的天才 (5) 。
维德根斯坦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他认为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
维特根斯坦早年曾受他的老师罗素的影响,而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先驱之一。逻辑经验主义主张经验证实的原则,认为语言、语词、语句的意义是由它们所对应的经验事实决定的,而真理就是命题和经验事实的一致,真理的标准在于经验的证实。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图像论”,即一个命题就是一幅图像。在他看来,人们用语言、命题描述世界上的事实,如同画家用图画描述事物。“图像论”的基础是名称指称对象,由名称的结合构成的语言可以描述由对象的结合构成的世界。语言和世界的关系基本上就是对应同构的关系,语言之所以能够描述世界,是因为图像和世界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前期维特根斯坦这种从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中认识世界的方式,其根本特征是本质主义的,即语言与世界共有一种逻辑本质,语言和世界是同形同构的,也就是说可以创造出来一套语言解释世界、解释一切。
后来他脱离了该哲学流派,成为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日常语言哲学主张日常语言分析的原则,语言、语词、语句没有独立的概念本质,它们的意义是由人们日常习惯中所约定的语言规则所设定的。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说,即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工具,是建立在我们生活形式(forms of life)之上的一种游戏。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本身并没有所谓的本质和意义,尤其在日常语言中,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内涵。语词的意义不在于其对应的实体而在于其使用,换句话说就是意义存在于特定的语言游戏的规则中。同一个语词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中,不同的语言游戏并没有共同的本质,它们之间只是存在某种“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所谓“家族相似性”是指家族成员间没有普遍的、固定的本质,有的只是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相似。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是反本质主义的,通过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消解了语言的本质,从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转变到语言的具体使用中。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话语的意义不过是它的运用,由此,对任何有意义的片段的理解(无论是一次行动还是话语),总是迫使我们把它放置在它的确切的“生活形式”中。 (6)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相似性”等概念被斯金纳接纳,并将其作为分析文本的基本指针。斯金纳认为,由于语言必然出现在特定时间所施行的特定语言游戏之中,因此要理解词语的含义,就不能仅仅就文本来解读文本,而要复原文本的语境(即维特根斯坦所说的“生活形式”),明白整个语言游戏的规则(conventions),清楚语言的各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