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的基本特性

一、声波的基本特性

(一)频率

声波的频率范围很宽,人耳听觉所能感受的频率范围是20~20 000Hz。人耳最敏感的频率范围是1 000~4 000Hz,可感受到的最小声压为20μPa。低于20Hz的声波为次声,高于20 000Hz的声波为超声。一些动物可听到超声和次声。强度很大时,超声和次声可通过非听觉的途径作用于躯体。

(二)声速

声波在一定媒质中的传播速度称为声速。声速与媒质的弹性和密度有关。声波在空气、水和钢铁中的速度比值约为1∶4∶12。声速还与媒质分子运动的活跃程度(温度)有关。大气中声速的公式可近似为

c=331+0.6t

其中t是摄氏温度。大气温度每增减10℃,声速相应增减6m。0℃时大气中的声速为331m/s,20℃时大气中的声速为343 m/s,通常将常温下的声速认定为340m/s。在水、海水(相当于淋巴液)、象牙(相当于乳突)中的声速分别为1 450、1 531和3 013 m/s。

静态大气压并不影响声速,无论是在高山还是海平面,只要气体成分及温度不变,高空中大气没有稀薄到气体分子的间距与波长相当的水平,则声速必定是一样的。

(三)声压、声强与声阻抗率

为了描述声波在媒质中各点的强弱,常用声压和声强两个物理量。

当我们考察空气媒质的质量和弹性时,空气分子可视为是由一个一个小弹簧串接在一起的小球。振动使空气分子也表现出弹簧振子样的运动,局部媒质时而压紧,压强暂时>静态大气压;时而疏松,压强暂时<静态大气压。由于声波的传播,在原有静态大气压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大气压强的动态变化,称为声压。由于媒质中各点声振动的周期性变化,声压也在作周期性变化。声压的单位为帕斯卡(Pascal),简称帕,用Pa表示,1Pa=1N/m2。人耳对1 000Hz纯音所能听到的最小声压为20μPa。

当波传递到弹性媒质的某处时,该处的空气分子开始振动,因而具有动能。同时,该处的媒质也将产生形变,因而也具有势能。波动传播时,媒质由近及远地一层接着一层地振动,能量逐层传播出去。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称为声波的能流密度,在声学中称为声强,记为I,单位是W/m2

在弹簧振子的例子中,要使小球振动的幅度较大,就必须花费较大的力气才能使小球偏离其平衡位置的距离较大,小球具有的能量也较大。可以类推,当空气分子的振动幅度较大时,大气压强的变化也较大,每个空气分子传递的能量(能流密度)也较大。

可以推导,声强与声压的平方成正比,与媒质(气体)的密度和声速成反比。即:

其中ρ为气体的密度,即在0℃和1个大气压时气体的密度;c为声速。人耳所能听到的最小声强可计算为(20μPa)2/415=(400×10-12)/415≈10-12W/m2

媒质密度与声速的乘积又称为媒质的特征阻抗(阻抗率)Zc=ρc。室温下空气密度为1.21kg/m3,声速为343m/s,特征阻抗等于415rayl(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