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体结构
内耳由负责感受声音的耳蜗和负责感受位置及运动觉的前庭器官组成。耳蜗形状似蜗牛,由螺旋形管道围绕蜗轴盘旋数圈(转)而成(图2-3)。人类耳蜗有2.5~2.75转,全长约35mm,蜗底到蜗尖的高度约5mm。从蜗轴伸出至螺旋形管道的骨片也随管道螺旋形盘旋,称骨螺旋板,其宽度约占管径的2/3,其游离缘与螺旋管外侧壁之间为一富有纤维的膜性结构,称基膜。从横断面看骨螺旋板与基膜一起将耳蜗螺旋管分成上下两个腔,上面的腔由外侧壁一斜行向蜗轴的膜性结构(蜗管前庭壁)再分隔为两个腔。因此,耳蜗螺旋管从横断面看由上而下分为前庭阶、中阶、鼓阶三个腔。中阶的横断面近似三角形,上边为蜗管前庭壁,下边为基膜,外侧壁为血管纹。从整体看中阶为一膜性管状结构,称为蜗管。前庭阶向蜗底止于卵圆窗,鼓阶向蜗底止于圆窗,两者在耳蜗顶部经蜗孔相通。前庭阶和鼓阶充满外淋巴,其成分与细胞外液相似。中阶充满内淋巴,其成分与细胞内液相似。由于蜗管为一盲管,故中阶与前庭阶和鼓阶均不相通。
中阶是耳蜗最重要的部分,外周听觉感受器——耳蜗螺旋器(Corti器)就位于中阶内。中阶上边的蜗管前庭壁仅由两层细胞构成,即面向前庭阶的间皮细胞和面向中阶的上皮细胞,两者之间仅有一层基膜。蜗管前庭壁的主要功能是分隔内、外淋巴。另外,它在声学上几乎是透明的,声波可以无阻碍地通过蜗管前庭壁。中阶下边的基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主要由横行纤维和上皮细胞构成,Corti器就坐落在基膜上,因此从耳蜗机械学的角度看基膜与Corti器密不可分,有时将它们合称为“蜗隔”(cochlear partition)。基膜在底端较窄,宽度仅0.08mm,向蜗顶逐渐变宽,在接近蜗顶末端处最宽,为0.5mm。从蜗底到蜗顶,基膜的劲度也逐渐降低,而质量逐渐增大,整个蜗隔的劲度和质量也呈相似的梯度变化。中阶外侧壁的血管纹由边缘细胞、中间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该处有独特的离子转运及生电机制,使内淋巴维持体内独一无二的高钾和直流正电位(80 mV)。
图2-3 耳蜗的解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