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识别的测试

三、言语识别的测试

(一)言语识别阈

言语识别阈(speech recognition threshold,SRT)原来也称言语接受阈,是受试者刚能听懂所发送言语信号50%时的给声强度。测试一般采用扬扬格词(两个音节的强度相等的双音节词)测试表。儿童到了能够完成游戏测听的阶段,就有可能进行言语识别阈的检测,测试言语应当简单明了,为封闭式,采用不同强度的言语声,让儿童根据指令完成指认身体的某部分或者物体、图片等动作,以示对言语的识别。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如果语言能力较好,通常可以简单地重复测试人随机所讲的单词,但不论儿童的年龄多大,首先需要确证测试单词在他掌握的词汇范围内,尤其是怀疑有发育迟缓时。对儿童而言,言语识别阈是判断行为听力图可信赖的一种重要的交叉检测手段,由于儿童对言语的反应比纯音为佳,因此测试言语接受阈的过程中,可以大致估计平均听力图的情况,为后者的检测打下基础。如存在传导性听力障碍,骨导言语识别阈可以有效评估耳蜗的情况。

(二)阈上言语识别率

阈上言语识别率(speech recognition score,SRS),一般先确定受试耳500Hz、1 000Hz、2 000Hz和4 000Hz的纯音平均听阈,不能配合纯音测听的儿童则可以用行为测听听阈代替。以平均听阈上30~40dB的强度播放规定的言语词表(50个单词),受试者正确复诵单词的百分比即为阈上言语识别率。评估儿童的阈上言语识别率可以在儿童能够完成言语识别阈测试后进行,所用的词汇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言语水平,保证评估的是听力而不是言语熟练程度,3~6岁的儿童,测试可使用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研制的图片或言语可懂项目。

(三)交叉检测原则

儿童听力评估的核心原则是不能依赖单一的测试手段。行为测听并不是总能获得准确的听力情况,尤其是对于年幼或发育迟缓的儿童。应采用主、客观交叉测试的方法,一些客观的检测手段对了解儿童的听力状况很有帮助,但听力障碍的最后诊断必须依照行为测听的结果进行确定。然而,这并不是说,即便客观检测手段提示存在听力障碍,也需要等到获得确定的行为听力图才能进行治疗。对一些存在发育延迟和器质性异常的儿童,行为听力检测很难获得进行治疗的有用信息,如助听器的验配。总之,听力障碍的诊断需要借助各自独立多方面测试的结果,交叉检测之间可能有互补的作用,如果依据单一的客观检测手段诊断听力障碍,结果很可能是不准确和不可信的。

交叉检测原则提示,临床医生需要了解各项测试的不同点与共同点,综合参照各项测试的结果,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