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诊断、干预和治疗
(一)综合诊断
随着电生理学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区别蜗性、蜗后性聋已经成为可能。Santarelli等报道,运用经鼓膜的方法记录11个月、12个月、4岁和7岁幼小儿的耳蜗电图、CM和SP,认为耳蜗电图对于本病的诊断有用。国内王登元等采用包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微音电位(CM)、耳声发射(OAE),中潜伏期反应(MLR)和事件相关电位(ERP)及影像学[CT和(或)MRI]和周围神经系统检查的综合方法,对13例儿童听神经病的病例做出了明确的诊断。其中一例出院前顺利通过TEOAE筛查,3个月后监护人发现其听觉反应差,行ABR检查,100 dB nHL未引出Ⅴ波,EOAEs可有效引出,CM存在,确诊为AN。另1例为新生儿听力筛查及以后的随访中EOAES均不能有效引出,诊断性ABR检查亦引不出Ⅴ波,后用Berlin氏法判读出清晰的CM,诊断为AN。因此王登元等指出,在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中,如遇EOAE及ABR都不能有效引出者,应注意观察CM的情况。并认为对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应当联合使用EOAE、ABR和CM,以免漏诊、误诊。另外,Deltenre等曾报道OAE正常ABR无反应的病例,有的病例后来出现OAE消失的现象,认为此类情况助听器有效。Kaga等学者报道,幼儿期OAE正常,之后消失的现象,从小儿神经学的角度看,类似于听觉言语失认(auditory verbal agnosia)。
图12-11 王某,中枢性低频感音性听力减退(听神经病)
ABR未引出,双耳CAP可引出,但波形增宽,双耳TEOAEs正常
图12-12 马某,听神经病
A.纯音听力低频下降,双耳声导抗正常,双侧镫骨肌反射消失;B.双耳DPOAE存在,对侧白噪声抑制效应消失;C.双侧ABR引不出;D.左侧耳蜗电图出现优势-SP
因此,针对该病的特点,首先要注意病史的询问,特别是母亲孕期和围生期的病史,有利于本病的发现;其次,常规听力检查时应该同时进行OAE和ABR的测试,并对ABR严重异常者采用CM进行判读,最后通过OAE、ABR和CM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听神经病的干预和治疗
听神经病的干预和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定论。目前常采用的干预措施包括佩戴助听器、置入电子耳蜗和药物治疗。
1.助听器 配戴助听器效果并不理想,但对儿童期发病的中、重度聋者,一般建议早期配戴助听器,接受听觉言语的康复训练。国外有学者建议采用视觉和听觉的统合训练方法,比单纯的听觉训练方法效果好。
2.电子耳蜗置入 对于重度或全聋患者助听器的常规增益不能改善听力,可考虑行人工耳蜗置入。术前不能引出同步发放的神经反应,耳蜗置入后电刺激能引出明显的听神经动作电位,表明神经同步放电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术后言语识别率明显改善。因此提出人工耳蜗置入对于一些患者是可行的,但目前推荐所有听神经病患者行人工耳蜗置入尚不成熟。脑干电极置入(ABI)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目前世界上已有约150例接受了多导置入。ABI可为这些耳聋患者提供有用的听觉信息,多数患者置入ABI后可感知环境声音,其交流能力和言语识别能力得到改善,一些患者对开放性言语亦可获得一定的理解能力。
2001年,Shallop等报道对DPOAE正常ABR无反应、纯音听力检查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有语音认知的儿童在3~6岁施行了人工耳蜗手术,其中3例可用电话进行交流,合并唇读能较多的使用听觉。Buss等(2002)和Madden等(2003)亦报道,人工耳蜗植入对小儿听神经病的听力改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Manson JC等分析了4例不同原因所致听神经病的儿童病例,人工耳蜗术后均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国外报道提示,听神经病患者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正常传入神经末梢。但国内尚未见到类似的报道。
3.药物治疗 对听力水平受体温影响的患者,当出现高热时,积极给予人工和物理降温,将有利于听力的恢复。另外,泼尼松、金纳多和舒耳丹对本病有效。
(黄丽辉 李兴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