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听力诊断

二、婴幼儿听力诊断

对于婴幼儿而言,常规进行耳鼻咽喉科检查后,施行以下的听力学诊断性检查,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40Hz听觉相关电位(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Hz-AERP),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ASS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中耳声导抗测试和小儿行为测听,必要时行鼻咽侧位X线片、颞骨CT或MRI检查。

(一)听力诊断技术

1.听性脑干反应检查 多采用刺激声为交替极性的短声,刺激声起始强度80dB nHL,刺激重复率11.9次/s,分析时间10ms。带通滤波100~3 000Hz,叠加次数1 000次,电极:前额为记录电极,声刺激侧乳突为参考电极,眉间为接地电极,极间阻抗<5kΩ。以ABR波Ⅴ反应阈≤30dB nHL作为2~4kHz范围听力正常的指标;以Ⅴ波反应阈>30dB nHL作为听力障碍指标,分级如下:轻度31~50dB nHL,中度51~70dB nHL,重度71~90dB nHL,极重度:≥91dB nHL。同一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时,以听力障碍较轻1侧耳为准计算。

2.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 AERP) 所用仪器及电极安置同ABR。以500 Hz、1 000Hz短音(tone pip)作为刺激声,刺激声起始强度80dB nHL,刺激重复率40次/s,分析时间100ms,带通滤波10~100Hz,叠加次数500次。一般以刚能引出反应的刺激声强度作为40Hz AERP的反应阈,以阈值>40dB nHL作为500Hz和1 000Hz的听力障碍指标。

3.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

(1)测试条件:同时使用两个刺激纯音F1、F2,且L1比L2一般大5~10dB(如L1=65dB SPL,L2=55dB SPL),F2/F1=1.22;刺激声F2的频率点为696Hz、1 001Hz、1 501Hz、2 002Hz、3 003H、4 004Hz、5 005Hz和6 006Hz。

(2)DPOAE正常标准:每个分析频率点DP的值在正常范围,同时该分析频率点DP的值应>该点噪声值3dB SPL。

4.中耳声导抗测试 采用探测音226Hz、678Hz和1 000Hz进行多频声导抗测试。通过标准:鼓室图为A型,鼓室压力在±100mmH2O范围,声顺幅度为0.3~1.6ml,外耳道容积为0.5~1.0ml。

5.行为测听 6个月以内的婴儿,进行行为观察测听(behavioral observation audiometry,BOA);对于>6个月,可以配合检查的幼儿,进行视觉强化测听(visual reinforcement audiometry,VRA);2~3岁的幼儿,选择游戏测听(play audiometry,PA);4~5岁的儿童,可以进行纯音测听,但在测试过程中还应根据小儿的智力、身体发育水平、听力情况选择适宜的测试方式。最后以稳定的听阈为准,听阈≤30dB HL作为听力正常。

(二)儿童听力正常判断标准

听性脑干反应、40Hz听觉相关电位、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声导抗和小儿行为测听均达到标准者,作为听力正常。听力障碍分级按照WHO标准,取0.5、1、2和4kHz 4个频率的行为听阈(听力级)的平均值,轻度:31~40dB HL;中度:41~60dB HL;重度:61~80dB HL;81dB HL以上为极重度。取最准确一次行为测听结果作为听阈;3岁以内患儿,平均听阈≤30dB HL视为听力正常;小儿行为测听配合不好,不能获得准确听力结果的患儿,以ABR和40Hz-AERP的平均反应阈值作为反应阈。

(三)听力学监测和跟踪随访

由于婴幼儿的听力可以出现改善或下降的情况,我们建议对3个月以内接受听力诊断的婴幼儿进行必要的听力监测和随访,目的是明确诊断,实施早期和有效的干预。

(1)对于初次听力诊断怀疑为听力障碍者(35~60dB),进行每3个月1次的听力学监测和跟踪随访,直至确诊或排除听力障碍。

(2)听力学监测包括主观和客观听力测试技术,气导和骨导听性脑干反应、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多频声导抗和小儿行为测听等方法。

(3)影像学检查方法: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鼻咽侧位摄片、颞骨CT、耳部MRI检查。

(4)根据2次或2次以上听力测试及其他检查的结果,对听力障碍的程度和性质做出明确诊断,以便进行早期干预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