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概况
早在1948年,Gold即首次从理论上提出耳蜗内可能存在一个耗能的主动生理机械过程(Gold,1948),这一过程有助于使耳蜗调谐变得更加精细。1960年,Bekesy通过实验提出了耳蜗基膜振动的行波学说。该学说指出不同频率的振动在基膜上有各自相应的调谐点,即耳蜗内存在着机械调谐过程(Bekesy,1960)。但Bekesy所显示的耳蜗行波调谐十分粗糙,属于“被动耳蜗”的反应。1971年,Rhode报道了基膜运动的非线性特点(Rhode,1971),即基膜振动随刺激声强增加而增大的比率<1dB/dB。他同时还发现基膜反应的非线性具有频率选择性,即仅能在最佳频率附近观察到。从理论上看Rhode实验中所使用的声刺激强度是不会引起一个被动系统产生非线性反应的,因此,他观察到的耳蜗的非线性反应表明基膜运动并非一个简单的被动过程,而是有其他机制的参与。
1978年,英国科学家David T.Kemp报道了耳声发射现象。耳声发射是产生于耳蜗、经听骨链传导引起鼓膜振动而在外耳道出现的声信号(Kemp,2002)。Kemp设计了一个耳机/传声器组合探头,将其插入人的外耳道,通过耳机发出瞬态声刺激信号(短声),同时用高灵敏度传声器记录外耳道内的声信号。他发现在短声刺激后,在外耳道内可以记录到一延迟数毫秒出现、持续十余毫秒以上的“回声”(Kemp,1978)。在排除了其他可能性之后,Kemp认为这一声信号来自耳蜗,是由耳蜗内耗能的主动活动所产生,将其称为“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s,OAEs)”。随后数年,Kemp和其他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各种其他形式的耳声发射。耳声发射现象的发现及随后耳蜗外毛细胞电能动性的发现是听觉生理学和听力学领域近30年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为耳蜗主动机制的假设提供了直接证据,导致了“耳蜗放大器”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人们对耳蜗功能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耳声发射的研究是对听觉生理及病理机制研究的一部分。现已确认,耳声发射来源于耳蜗外毛细胞的主动机械活动,在临床听力学检查中可用于了解耳蜗特别是Corti器外毛细胞的功能。目前,耳声发射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听力学检查,其临床应用主要有听力损失的鉴别诊断、听力筛查、听力损害的动态监测和耳蜗传出神经系统功能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