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一)发展史

电反应测听(electric response audiometry,ERA)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系列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AEP)检测技术基础上的客观方法。因此关于听觉诱发电位的研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进行,只是一直停留在动物试验损伤性电极记录。当计算机问世,特别是平均叠加仪的发展,才用于人头颅上行表面电极记录。因此,谈电反应测听的发展史,应该从听觉诱发电位的动物试验研究开始。

1924年,Berger发现声刺激后脑电波被抑制。

1927年,Forber用短声刺激诱发出听神经冲动反应。

1932年,Davis H记录电极植入脑后,通过耳机可监听到不清楚语词。

1937~1939年,Davis PA发现K复合波为给声和撤声反应,并以此来综合评价听力。

1950年,Davi.H发现总和电位(summation potential,SP)。

1950年,Bekesy,发现蜗内直流电位(endocochlear potential,EP)。

1950~1954年,Dawsor研制平均叠加仪。

1958年,Geisler用电子计算机记录到人的听觉诱发电位。

1962~1963年,Williams Davis,用数字计算机观察到睡眠中的声诱发电位波形。

1964年,Walter诱发出偶发负变异(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CNV)和P300迟发反应。

1967年,Yoshie and Aran,用平均叠加仪在人记录到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m,ECochG)。

1969年,成立了国际电反应测听学会(IERASG),作为听力学一个分支。

1971年,Tewett用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evoked response,ABR)评价婴幼儿听力。

1974年,电反应测听(electrical response audiometry,ERA)仪商品化上市。

1978年,电反应测听(ERA)仪引入中国。

(二)发展现状

ABR在神经科和耳神经外科已广泛应用,其时域变化(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可进一步鉴别诊断蜗性还是蜗后聋,而对ECochG的应用并不普及。随着对耳蜗放大机制、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s,IHC)和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s,OHC)相互关系、耳蜗传入和传出通路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上梅尼埃病、听神经病发病率的增加,都将会大大促进ECochG的应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客观评估听力损失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以便对特殊人群的听力情况做出评估和准确鉴别伪聋、夸大聋。但由于刺激声的局限性以及ABR和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均为同步化反应,既要满足诱发电位的同步化程度高,又要使其反映耳蜗各圈的功能,似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听力学家们从如下两个方面做了努力,一是选择既能诱发神经冲动同步化好的,又有较好频率特异性的声刺激,如过滤短声(filtered click),短音(tone pip)和短纯音(tone burst);二是探索出其他电位,可以用纯音,甚至语言刺激诱发出来的电位,如40Hz相关电位、SN10(慢负波)、SVR(颅顶慢反应)、P300,MMN(失匹配负波)但这些电位又受精神状态的影响,受试者必须配合。

同时,对于ABR客观反应,仅依靠主观判断其阈值有误判或判断不准的问题,自从ERA问世不久,人们就开始探索,渴望通过计算机编拟一定软件进行客观判断。近几年,多频稳态反应问世,尽管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但相信通过努力,不断完善,会逐渐弥补ABR的这一不足。